经过六年时间的筹备,展览“耶路撒冷1000-1400:天国下的子民(Jerusalem 1000-1400: Every People Under Heaven)”于2016年9月26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幕。展览再现了中世纪时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审美文明,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无比亲和的,触手可及的耶路撒冷。
从明亮的走廊踏进展厅的一霎间,观众便可敏锐地感受到展厅内灯光被刻意调暗,由此开启一段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在炭色背景墙的映衬下,展览金色的标题呼应着周边展墙上的各种耶路撒冷图像。这些图像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初看似乎是静态图片,但却其实是全部来源于同一张展示这个古老城市的全景动态照片。展览策展人梅来妮·郝孔布(Melanie Holcomb)与芭芭拉·伯涵(Barbara Boehm)在10月7日于纽约城市大学举办的讲座中提到,他们将这些动图诗意地隐喻为一扇扇从耶路撒冷的窗户望出去的景致。在笔者的印象里,那些在幽暗的展厅中闪烁的影像更像是一片片拼图,吸引着观众去主动拼接。其中最显著的一张动图展现的正是著名的圆顶清真寺,而这座标志性建筑立刻将观众定位到作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腹地的耶路撒冷。由此圣城终于从伟大的宗教天界,而降落至平凡的人间。
展览入口模拟耶路撒冷窗外景致的动态图片,图片来源:徐安琪
展览以“人性、死亡、重生”为三段式核心进行策划和梳理,从贸易与观光,到多元民族和圣战、圆顶清真寺与阿克萨清真寺到赞助人的事迹等,主题和内容丰富。于是,人们在展览中看到一个印象中既神圣却又陌生的丰沛城市。
走进第一间展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币、首饰、科学仪器、器皿、织物等手工艺品。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华丽的展品奠定了耶路撒冷在中世纪早期便作为商业与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被地中海、西亚与北非环绕,这个宗教习惯悠久的城市占据着一席具有战略地理意义的土地。正是这片土地,自古便承载了多元种族,也是这里哺育了世纪征战却血脉相连的宗教文明。这批迎接观众的工艺品提示了城市中的家庭生活和人口迁徙。仿佛街道上那些摩肩接踵的人群,正在讲述耶路撒冷与尘世生活密不可分的故事。
11世纪早期金币,以色列卡萨利亚地区出土,耶路撒冷以色列文物局藏),图片来源:徐安琪
第一展厅中央展柜中的首饰及日用品,图片来源:徐安琪
这些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充斥着整个展览,令人目不暇接。包括镂空透雕的铜灯、星象仪、装置着穹顶的盒子、香水瓶等等。它们同教义手稿,教堂建筑遗迹残块或圣骨匣等宗教艺术彼此呼应,贯穿整个展览。这样的展陈使世俗创作与宗教艺术融为一体,融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为一致。而事实上,日常用品也时常承担重要的宗教意义。以香水瓶为例,玫瑰水不仅经常被用于身体日用清洁,更被用来在仪式上净化逝者。多重的意义使艺术品本身模糊了世俗与宗教的分界线--从而变得对展览同样重要,也更突出了历史中的耶路撒冷无与伦比的艺术能量。
11世纪镂空铜灯,黄铜(由打击修理后完成),以色列提比利亚地区出土,图片来源:徐安琪
展览现场的教义手稿与其他宗教物品,图片来源:徐安琪
石灰岩柱头,1170年代,巴勒斯坦拿撒勒地区出土,图片来源:徐安琪
作为镇展艺术品之一的“昂巴扎克圣骨匣”精美绝伦,由鎏金铜、珐琅、水晶、宝石、陶瓷和玻璃装饰,通体闪烁着华贵的光芒,带着帝王的威严。它代表着《圣经》中作为上帝之城的新耶路撒冷,见证着预言中的圣城。圣骨匣给予了这个抽象的城市以生命气韵,使其通过艺术的表达而自由呼吸。
昂巴扎克圣骨匣,图片来源:徐安琪
昂巴扎克圣骨匣,鎏金铜,珐琅,水晶,次等宝石,陶瓷,玻璃,约于1180 – 1190完成,法国利摩日藏,图片来源:徐安琪
使世俗与宗教在展览中占据同等重要性,是策展人的刻意安排。如梅来妮·郝孔布与芭芭拉·伯涵所言,他们在展览中插入日常物品,以此来营造观众对艺术品的亲近感,使他们驻足并主动思考不同宗教框架下多元的教派与习俗。随着展览的推进,宗教艺术品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展陈设计却始终贯穿两者之间。在一个独立展厅中,绘有预言家与宗教人物的手绘稿被直立摆放在与观众视线齐平的位置。绘本在前后被双框托起,每一面画框之下都垫衬着伸向观众的一小块木板。这块小木板既在观众与作品之间制造了一个物理观看距离,来保护艺术品,又无形间制造出绘本之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样类似传统耶路撒冷市场摊位的设计,展览不仅将城市的神性追溯到其与宗教教义的渊源,更凝聚了平民化的生活气息。
预言家与宗教人物的手稿专厅,图片来源:徐安琪
耶路撒冷马哈尼耶胡达市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都会的“耶路撒冷1000-1400:天国下的子民”展描绘的是一个因艺术创造而得到生命的城市。它以绝妙的宗教和手工艺术品追寻着耶路撒冷城内民众的身影,将目光逐渐缩小至不同群体--尤其是朝圣者、圣战者和艺术赞助人。那些被创造力激发出的生命,并不会因时间的流走而消逝。展览展现了中世纪时期耶路撒冷的历史文物,但它关注的,更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生活。正如策展人梅来妮·郝孔布与芭芭拉·伯涵在她们的演讲中重申的,“我们所期待展现的并非一个行走在历史中的耶路撒冷,而是一个灵感迸发的耶路撒冷--一个曾经启发人类历史,并持续鼓舞着艺术创作的圣地。”
模拟耶路撒冷窗外景致的动态图片,图片来源:徐安琪
展览信息
名称:“耶路撒冷1000-1400:天国下的子民”(Jerusalem 1000-1400: Every People Under Heaven)
时间:2016年9月26日至2017年1月8日
展地: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地址:纽约第五大道1000号,10028(1000 5th Ave, New York, NY 10028)
票价:25美元
编辑: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