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做了什么?让这座美术馆脱离了神殿般的庄严,使游客宾至如归
0条评论 2017-03-03 15:54:5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洋(纽约)

说到坐落在华盛顿DC的美国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不得不说它的东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也不得不提它的设计师贝聿铭,著名美国华裔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他的建筑设计坚持建筑融合自然的观念,内部空间的精妙分割最令人回味弥久。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以下图皆为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图)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以下图皆为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图)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所处的地块,周围都是华盛顿特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再加上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等等的特殊空间需求,不得不让贝聿铭在着手设计方案时,综合考虑这些使用因素。东馆位置特殊,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公共建筑。

\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以下图皆为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图)

西馆的扩建,既要与之保持延续与呼应,又不能墨守成规,同时还要令这块3.64公顷的梯形土地物尽其用。在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后,这座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投资9500万美元,1978年落成的现当代美术馆建筑,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如是说 “这座建筑物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是的,建筑是永久性的艺术作品,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更息息相关。

\

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它的周边都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梯形地段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个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空间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以下图皆为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图)

\

东馆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东西两馆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质雕塑,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

\

\

\

国家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的建筑过于庄严,威若神殿,容易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空悬,往往使人驻足往来不久就感到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内部的空间设计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他认为安放艺术品的空间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空间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

\

为此,设计师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而布局,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通透敞开的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可以布置绿化树木、长椅,走道上也可以布置一些艺术品。东馆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

\

\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大厅高挑明亮,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天桥,和平台上,光线和建筑材料以及空间的对应互补,创造出非常柔和大气的观赏空间。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红色翼状装置,作品随着室内空气的流动,产生轻微的自然转动,如同四季不败的红枫气韵生动,带给静态观赏的空间一丝灵动,弥漫着优雅而又亲切的气氛。

\

\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用,而体现了展示空间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调。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着西馆,虽然设计手法建筑风格各异,但妙趣就在似与不似之间。据说,贝聿铭经过精确计量,令东馆展览馆入口的中轴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重合,以表明两者的关联。这种若明若暗地联系东西两馆的暗示手法一旦被揭示了解,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东馆内外同样采用了田纳西州的大理石来做饰面,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割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使得贝氏标志性的立体几何块面的建筑增添了温婉柔和的气质。

\

\

\

\

\

\

东馆的天台被锥形的天窗占据着,但也保留了难得的露天空间作为装置/雕塑艺术作品的展示地。能够远眺周边建筑群的同时,行走在玻璃制栏杆围拢的天台空间里,也许不经意间,已经置身于各类雕塑作品中了。在天气好的时候,户外的展示空间带给观众与外部自然空间更加接近的观赏机缘,处处体现了建筑师坚持建筑融合自然的设计理念。

\

\

\

从天台进入室内展览室,第一个重量级馆藏就是马克.罗丝科(Mark Rothko)的经典绘画藏品馆,作品几乎全部来自1986年马克.罗丝科基金会的捐赠。1949年,罗丝科打破传统,创建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而简约的抽象样式:柔软的边框,水平矩形悬挂在充满单色,通常是垂直型的色块领域中,应用的颜色薄得象洗涤过的面纱。他的大尺寸作品寻求的主题从来不是宏伟的,但总是亲切和人性化的。他拒绝那些集中于正规艺术议题的解读,例如有关颜色,光线和空间;坚持表达最基本的人类情感:悲伤,狂喜,扼腕…… 他始终坚信:抽象绘画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

\

马克.罗丝科(Mark Rothko)无题,1953,布面综合媒介
马克.罗丝科(Mark Rothko)无题,1953,布面综合媒介

阿格妮丝.马丁(Agnes Martin)无题 2号,1981,棉布丙烯蓝铅笔
阿格妮丝.马丁(Agnes Martin)无题 2号,1981,棉布丙烯蓝铅笔

 沃伦. 罗雷尔(Warren Rohrer)池塘 1,1975,麻布油色
 沃伦. 罗雷尔(Warren Rohrer)池塘 1,1975,麻布油色

 罗勃特.莱曼(Robert Ryman)无题,1961,亚麻油色
 罗勃特.莱曼(Robert Ryman)无题,1961,亚麻油色

Just as one can compose colors, or forms, so one can compose motions. – Alexander Calder

正如一个人可以组建颜块或造型,人也一样可以构建动态。——亚历山大.考尔德

进入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作品馆,瞬间就被各种悬挂的小器件而吸引,恨不得每一件都用可以去触摸一下。展示的作品几乎涵盖了艺术家50 年里的创作精品,包括被马塞杜尚修理过的房车,大型小型的装置作品,早期的绘画作品,悬空的活动装置,以及爬墙般高耸的塔楼装置。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从纽约考尔德基金会租借来展示的。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考尔德从小喜欢各种手工玩具,有金属,弹簧,木头构件的,进入工程艺术学院学习后,于1926年搬赴巴黎,在那里开始用电线进行三维“绘画”(艺术家本人语)。1930年中一次去皮特.蒙德里安工作室的拜访,考尔德看见了满墙的彩色矩形纸板,以及画作和镜面,震惊之余,考尔德开始了更加多元和抽象的创作。之后房车系列作品诞生了。二战期间,金属薄板变得十分稀缺,考尔德就改用木头,和其他废旧再生材料。亚历山大.考尔德是战后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被追捧为公共空间纪念型作品的雕塑家。为东馆量身定做的大型公共装置是他最大型和最新的作品。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无题,1930,棉布油色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无题,1930,棉布油色

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一度令爱古不爱新的巴黎人闹心,事实上,早在设计东馆的时候,贝聿铭便令自己的金字塔情结表露无遗。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设计了一个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的小广场,与南北两边的交通主干道区分开来。在此之下,便是连接东西两馆的通道。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正是卢浮宫前的缩小版,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广场上的水幕、喷泉飞流而下,形成瀑布景观,日光倾泻,水声汨汨。观众沿地下通道从西馆走去东馆,沿路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达东馆大厅的底层。参观者可于此乘自动步道自由往来于东西两馆。

\

\

\

(文章关于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东馆的馆内场馆图和艺术家作品图皆为李洋拍摄,其它来自网络)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