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重要中国书画齐聚保利香港五周年庆典
0条评论 2017-03-09 13:50:1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中国近现代书画专题

李可染《夏山滴翠图》
李可染《夏山滴翠图》
设色纸本 镜心
1986年作
68 × 45.5 cm.
估价:HK$ 17,500,000 -20,000,000

款识: 夏山滴翠图。
香光论画谓:王洽泼墨成画,李成惜墨如金,二者相合便为画诀。又东坡论诗云:始知真放在精微。泼墨惜墨,放与精微,相反而相成。不知此道者,不足以言画也。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夏仲,可染并记。
钤印:「李」、「可染」、「山水知音」、「可贵者胆」、「在精微」

展览:
1.「世纪可染 ? 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7年11月5日至14日。
2.「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展」,台北,历史博物馆,2009年2月13日至3月8日。
 
出版:
1.《名家翰墨4 ? 李可染专号》第43页,香港,翰墨轩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5月。
2.《金铁烟云—李可染的艺术世界》第264页,台湾,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3.《世纪可染 ? 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第240-241 页,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
4.《金铁烟云—李可染的艺术世界》第267页,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年10月。
5.《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展》第40-41页,(台北)历史博物馆,2009年2月。
 
说明: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并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官方网站李可染艺术库收录,作品编号为LKRAF-L-00230。香港着名收藏家黄顺民旧藏。黄顺民,香港着名收藏家,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与李可染先生熟稔。

山水是李可染先生一生中描绘的最重要的题材,时间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42-1953)李可染精研传统,如他座右铭所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取法八大、亦师从近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此时他的山水画已显露出独特的灵性,并充分掌握了经典图式;1954年始,为革新中国画,李可染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游历江南、桂林、长江沿岸,行程数万里,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完成了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的重要转型。1966年之後,进入创作晚期的李可染将个人风格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接连不断推出山水巨作,求索崇高壮美的境界。

作於1986年的《夏山滴翠图》,正是这一美学意境的典型代表作,雄伟的山水体现了艺术家创作巅峰时期在精神上的不断升华。北宋着名画论家郭熙在《山水训》中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李可染以晚期特有“密林烟树法”,描绘了夏山苍翠而欲滴传统美学的诗境。茂林、夕阳、瀑布、飞鸟,一切自然景象悠游於一片葱茏烟云之中,妩媚空灵、苍润沉雄。1986年对於李可染也是重要的一年,是年五月,“李可染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盛况空前,也是李可染70年笔耕生涯的最後一次展览。李可染在展览中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说:“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2007年,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世纪可染?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其中这幅《夏山滴翠图》就是展览中李可染先生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晚年力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李可染《四季牧牛图》
李可染《四季牧牛图》
设色纸本 立轴
69 × 46 cm.× 4
估价:HK$ 7,000,000 - 8,000,000

款识:
1. 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九八零,可染。钤印:「李」、「可染」
2. 可染。钤印:「孺子牛」、「可染」
3. 淹趣图。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一九八一年岁始,可染於师牛堂。钤印:「孺子牛」、「可染」
4. 牧童短笛之图。可染写。钤印:「孺子牛」、「可染」
 
着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展览图录》,编号 4-7,香港集古斋,1981年版。
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展览图录》,图编 5,香港集古斋,1981年版。
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展览」,香港集古斋,1981年6月25日至30日。

说明:罗桂祥博士(Dr. K S Lo)旧藏。罗桂祥(1910-1995)博士,广东梅州人,知名企业家及艺术品收藏家。10岁随母移居马来西亚,其後返回香港,先後任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主席。早年创立香港豆品公司,至六、七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成为立足香港、走向世界的「维他奶之父」。罗桂祥博士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亦是眼光独到的艺术品收藏家,所藏书画、器物颇丰,更致力於推广中国茶艺和陶瓷文化,香港市政局为其兴建了罗桂祥茶艺馆,用於展出罗桂祥基金会慷慨捐赠的瓷器及印章。

水牛以坚毅勤劳的美誉闻名,早出晚归,默默耕耘,夜间吃草、反刍。这一切都被李可染先生细心观察并记在心中,深受感动,从此水牛成为了他最锺爱的题材之一。晚年,他又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几十年来,他自己也练就了那股不辞艰苦、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水牛般的坚韧精神。画家对牧牛和牧童的刻画,一般不会用太多的笔墨,但由於准确地抓住了对象特徵,提纲挈领,以少胜多,在表现形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笔墨韵味。李可染笔下的牧牛、牧童不可胜数,他喜欢牛的强劲儿,但他笔下的牧牛多半慢条斯理,温顺可爱;牧童则或悠闲地趴在牛背之上,或在牛身边玩耍,吹笛,画面常营造出清新恬静的气氛,一如质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让人神往。此幅《四季牧牛图》,乃藏家历经数年专门收集,能汇成一堂四屏,即需独到的眼光,又需雄厚的实力,再加上些许运气,缺一而不可,实为罕见。画作中牧童、牛作为不变的主体和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之景交相呼应,蕴含了大师对人生的感悟,颇具深意。

于非闇《四时竞艳》

于非闇《四时竞艳》
于非闇《四时竞艳》
设色纸本 镜心
81×33 cm.× 4
估价:HK$ 5,700,000 - 6,700,000

款识:
1. 非闇写於玉山砚斋。钤印:「于照私印」、「於荷」
2. 非闇写生。钤印:「于照印」、「我思古人」
3. 非闇写故宫牡丹。钤印:「于照之印」、「兴酣落笔」
4. 予响不翎毛昆虫合幅,惧伤雅也。此四帧破格为之,聊以寄兴云耳。非闇写记於玉山砚斋。钤印:「于照私印」、「与古为徒」
 
诗堂:
1.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甲申嘉平,于照。钤印:「于非闇」
2.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甲申嘉平临於玉山砚斋。钤印:「于非闇」
3.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甲申嘉平,于照。钤印:「非闇」
4.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寒斋藏宋拓《十七帖》,甲申嘉平临此四幅,于照。钤印:「非闇居士」

1945年,国画研究馆闭馆,57岁的于非闇虽然生活困厄,但创作热情高涨,伏日仿北宋缂丝作《枝头鸣雀鹊》、《梅雀图》,拟宋人笔作《茶梅栖禽》,冬日作《水仙飞蝶》。此件《四季竞艳》正为是年应湖南湘绣厂之约写就。此件四屏由花卉分春夏秋冬,牡丹、夏荷、秋果、腊梅,每幅作品不仅细写灵禽,还缀以昆虫,于非闇首度将二者合幅,画面十分注重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以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为依据,形神兼到,描写如生。于非闇在“为花鸟传神”时,不仅注重形与色,还突出内在的精神气质,在无限生机中体现着张弛有度、动静相谐的传统意韵之美。

徐悲鸿《马到成功》
徐悲鸿《马到成功》
设色纸本 立轴
1939年作
110 × 53 cm.
款识:光堂先生来星洲,有马到成功之快,悲鸿以此赠别,且祝其前途光明。廿八年五月。
钤印:「悲鸿」、「江南布衣」
说明:上款人蒋光堂,原上海大公报及申报总经理。
估价:HK$ 5,000,000 -6,000,000

此《马到成功》为徐悲鸿先生於1939年所作,当时徐悲鸿因整日奔波於抗日宣传,常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广告等,所以与时任上海大公报及申报总经理的蒋光堂先生常有来往。1939年5月,当蒋光堂到访新加坡时,恰逢徐悲鸿在此举办筹赈义展。徐悲鸿当即创作了此幅《马到成功》赠予蒋,以期在全民抗战的事业上互相勉励。

在徐悲鸿数十载的绘画生涯中,骏马是他钟爱的题材。每一匹马皆器宇轩昂,或气定神闲,以各式姿态挺立。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骏马图,更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他以富有变化的大笔触扫出马的大致体态,再以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骨骼肌肉、光影效果;最後用浓墨准确而简练地点出五官,以硬笔、乾墨扫出随风舞动的鬃尾。而此幅作品特意描绘出骏马的牙齿与若隐若现的眼睛,极为少见。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地结合,徐悲鸿在画中寄托了自己的抗战精神——每一幅骏马图都象徵着中华民族的强韧与坚毅,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

张大千《四季盎然》

张大千《四季盎然》
张大千《四季盎然》
设色纸本 立轴
151 × 41cm.× 4
估价:HK$ 4,380,000 – 5,000,000

款识:
1. 蔷薇褪粉海棠娇,已是清明二月天;洛下牡丹无觅处,为须料理买花钱。大千居士殿春簃作。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2.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熏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大千居士写於吴门。钤印:「大硕斋」、「张季」
3. 芙蓉十二年,云是仙人宅;护将磵底霞,赚取冶游客。大千居士。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4. 案头黄水仙(盛)开,因对影写此,复俪以园中白皮松,二者皆南方不易得者也。癸酉十二月。吴门网师园写似星江仁兄方家正之。蜀人张大千。钤印:「大千居士」、「张爰」
 
展览及着录:〈晚清民初绘画〉,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 年1月,并刊於目录,图版38
来源:原藏家一九九O年於香港收藏。

王雪涛《花鸟四屏》

王雪涛《花鸟四屏》
王雪涛《花鸟四屏》
设色纸本 镜心
97 x 34.5 cm. x 4
款识:
1. 雪涛。钤印:「王雪涛印」
2. 雪涛写。钤印:「王雪涛印」
3. 雪涛。钤印:「王雪涛印」
4.雪涛。钤印:「王雪涛印」
估价:HK$ 3,500,000 - 4,500,000

此作为王雪涛徒弟金默如家属直接提供,金默如先生于1956年拜王雪涛为师,从事写意花鸟画学习研究创作。60年代,金默如与妹妹金娟(同为王雪涛弟子)定居香港,1973年时回国探望恩师王雪涛,了解到其晚年不幸罹患癌症,故而以求画之名给予恩师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王雪涛亦全力以赴地为弟子绘制此四季花鸟作为答谢。1979年7月,王雪涛赴港开办画展,将此作交给金娟本人,并留有一封书信为证。其中,四条屏中的《牡丹》一卷构思巧妙,生机盎然,花朵美艳却不落俗套,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为画面增添了音乐般的韵律感,营造了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的清新灵妙之意境。金默如看後甚是喜爱,亲自精心装裱後并挂於家中钻研、临摹,因而此件拍品不仅是王雪涛盛年集大成之作,更见证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谊。

傅抱石《毛主席词意》
傅抱石《毛主席词意》
设色纸本 镜心
36.5 × 63 cm.
款识:此帧画稿为先父傅抱石所作,系毛主席诗词组画之一。庚寅傅二石敬题。
钤印:「傅二石」、「大器」
估价:HK$ 1,600,000 - 2,600,000

傅抱石先生(1904-1965)的绘画创作,经历扶桑求学、金刚坡探索等几个历史阶段,入四十年代末已臻成熟。五十年代画风渐有变化,笔致苍茫而雄健,偏於浓重的色调也趋於明快。此时也是傅抱石致力於探索红色题材表现手法的开端,之後的数十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以毛主席诗词为意境的作品。此幅作品十分特殊,既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入画,又取材於红军长征,强调史实的再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毛泽东诗意画。画面中狭窄的山路间,一队若隐若现的红军扛枪前行,千里雪山一望无际。红军万里跋涉虽艰难,但主要人物腰间的一抹鲜红色,生动地传达出红军坚定的信心与顽强的毅力。抱石先生说过:“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像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画家发自肺腑的激动,促成高妙的诗境与神奇的画境的完美呈现,使之成为中国近现绘画史的名篇。

徐悲鸿、齐白石《无稽之谈》
徐悲鸿、齐白石《无稽之谈》
设色纸本 立轴
1948年作
100.5 × 34.5 cm.
款识:
1. 无稽之谈。卅七年端阳後一日,悲鸿写上半幅。钤印:「悲鸿之印」、「贻笑大方」
2. 白石老人。钤印:「白石翁」、「吾年八十八」
估价:HK$ 1,500,000 - 2,000,000

抗日战争胜利以後,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後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时常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此幅《无稽之谈》便是二人合作之精品,作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时值国共内战决定胜负的关键阶段,而在五月刚结束的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中,正、副总统蒋中正、李宗仁在政治理念上意见相左,在政府运作、军事行动等方面造成不利;而另一方面,此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民生困难,为从经济上支撑内战,国民政府增发货币,造成空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秩序濒临全面崩溃。端阳节前两日,国民政府更是在美国支持下,任用前侵华日军总司令村宁次为军事顾问,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在此情境下,徐悲鸿应景挥毫,与齐白石各作半幅画,以两对公鸡和蛙入画,并题“无稽之谈”讽刺国民政府的种种劣迹。此外,53岁的徐悲鸿在同年与夫人廖静文拒绝了随国民党南迁的建议,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亦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

关良《戏剧人物卷》
关良《戏剧人物卷》
设色纸本 手卷
1986年作
引首:30 × 89.5 cm.
题跋:30.5 × 177 cm.
引首:戏剧人物图。关良。钤印:「关良之印」、「南亭」
款识::丙寅初春番禺关良写。
钤印:「关良」
题签:关良戏剧人物图卷,癸酉秋刘旦宅题。钤印:「刘浑」、「旦宅」
估价:HK$ 1,400,000 -1,800,000

戏剧人物画这一艺术,有它自己的特殊艺术规律。一幅静止的、有限的尺幅,即使画家的巧手能如实地仿制,摹写一出出舞台的场景、物象,但这最多也不过是色彩绚丽的图画,无非是一幅剧照或广告画而已。“文繁彩寡,味之必厌”,意思是作者只单纯模仿、照画或是自然主义地描绘对象,其作品必然没有情彩和生命力。惟其如此,我每作一幅画,在构思时,就必定着力於自己对某一戏剧情节的理解和感受,致力於刻画戏剧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性格气质。我并不如实地模拟或追求剧中人的扮相、动作、服饰等外在形象,甚至并不拘泥於戏剧的某些具体细节、舞台场面和场景构图等......——关良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