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7年4月5日下午3点,“梦廻新安--汪友农中国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先生致辞
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致辞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协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先生致辞
家属代表、深圳深装总公司总经理汪欣早先生致辞
汪友农,1939年生于安徽南陵,中国美木家协会会员。汪友农一生钟爱文学艺术,擅诗词,精翰墨,懂鉴赏,喜收藏,曾师从现代着名女词人丁宁和国画大师黄叶村,青年时代曾受过岭南画派名家黎雄才先生的指导,在中国画方面用功深厚。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事主题创作,作品《重任在肩》、《稻是队里的》获得广泛好评,其中《重任在肩》曾作为年画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八十年代开始投入极大的精力宣传推介新安画派代表画家黄叶村的中国画艺术,曾主编《中国近现代名家黄叶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黄叶村画选》(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晚年随子女客居深圳。汪友农先生毕生潜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尤其致力于传承新安画派文脉,博采众家之长,已形成自己鲜明艺术语言与风格,薛永年先生称他“回归了新安派传统,走上尊写意、尚造境、重临写、讲笔墨的道路。”是一位卓有成就、德艺双馨的当代文人画家。2015年2月因病在深圳去世。
经历过人生变故、文革等历练,闯荡多年,积累的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给了汪友农人生启迪与创作背景。他曾感慨“千载拜石数米颠,煮石山农事更鲜;吾死头枕灵璧石,巢湖浪底睡万年。”
展览现场
汪友农的全部山水画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写生之作,其中的对景写生,主要是早年所画黄山景色,比如《黄山人字瀑》。其后则由对景写生转为描绘各地风光有一定现场感的实境山水,比如《巴峡图》和《桂林象鼻山》。如众所知,中国的山水画,既讲求师古人,也讲求师造化,而师造化则是“化古为我”的关键。汪友农本着这一传统,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泰山、华山、凌云山、乐山、普陀山、庐山、桂林、三峡、岭南以及加拿大、东南亚等地,丰富了他的视界,领略了造化的神奇,获得了印证和发展古法的依据,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
展览现场
另一类是临古之作,中晚年比早年多,作品如《黄宾老笔意》。晚年下的功夫更大,作品如《仿李唐万壑松风图》《仿沈周庐山高图》和《仿夏圭溪山清远图》等。汪友农的临古,体现了他对师古人的重视。他对古人的学习,继承了新安派的传统,重视对临而不是死摹,善于通过临写,领悟变自然为艺术的奥妙,掌握前人提炼自然而形成的图式,吸取前人以程式化的手法进行艺术提炼的经验。
写生、临古两类之外的绘画是创作,贯穿了汪友农的一生。总而言之,可有四种,分别是家乡风景、祖国山河、心中林泉与古人诗意。
展览现场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深圳的文化艺术也鲜明地体现出移民城市的特征,如百川汇海,各种地域、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艺术争奇斗艳,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其中不乏全国各地已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们,在离退休后选择寓居深圳,在特区继续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们抛开了繁重的工作压力,也远离了世俗的纷纷扰扰,安于心而勤于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往往能拿出令人叹服的艺术佳作。
汪友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寓居特区多年成果斐然的艺术家。由于对自己期许很高,要求甚严,汪先生对于自己多年来在新文人画领域的探索,特别是对新安画派风格的传承与创新作品生前从未系统地展览或出版过,部分作品是在病逝前匆匆补题款识,还有一些作品尚未完成;经过家属的初步梳理,可以看出一位老艺术家潜心于传统水墨画艺术研究数十年筚路蓝缕的心路历程。
薛永年先生曾高度评价汪友农,“他的一生,醉心艺术,寂寞耕耘,不慕荣利,勇猛精进。正因为画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所以,他的艺术既不媚俗,也不欺世,而是不息地寻找并表现真善美。他的人物画创作,超越彼时的时风,真诚歌颂了平凡生活中的高尚品质,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而他的山水花鸟画,寄予了高尚的情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神与物游'的超越精神。”
座谈会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16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