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将于2017年4月8日至7月16日在雅典和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在卡塞尔举行。这项五年一届的世界重量级展览,比起它的“同等伙伴”——威尼斯双年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拥有着最多数量的观展人数,不过对于国内来说,卡塞尔文献展的知名度却没前两者来得广为人知。趁着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举办在即,《艺术市场通讯》就来和大家科普一下这个“展览界的奥斯卡”。
丨展览界的奥斯卡丨
卡塞尔文献展是世界最着名的艺术展览之一,每5年于德国卡塞尔举办一次,每次为期100天。它可以用“展览界的奥斯卡”来形容,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及威尼斯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卡塞尔文献展的成功举办,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因为它的存在,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像是一场狂欢的盛会。文献展举行之日也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节日,街道、公共场地都派上了用场,各类展览作品和相关的艺术活动散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卡塞尔文献展的主要展场分布于: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文化火车站、文献展厅、桔园宫、宾丁啤酒厂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卡塞尔文献展也就成为了一次风情十足的文化艺术之旅,文化和艺术成为了旅行生活的必然部分。
弗里德里齐阿鲁门博物馆
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1955年7月15日,首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更被认为是从传统的沙龙式展览到现代意义上的展览的分界点。它在那个特殊的纳粹诋毁现代艺术的时空背景下被赋有了意义十分深远的使命。用创始人阿尔诺德?博德的话来解释:“人类理应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卡塞尔文献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展览时代。
“文献展之父”阿诺德·博德连续三届担任了卡塞尔文献展总策划人
首届卡塞尔文献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竟达到13万5千人。直到今天,卡塞尔文献展仍然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当代艺术展,1992年的第9届就已经达到60多万并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第12届(2007年)达到75万,而上届(2012年)的人数为90多万。相比之下,同为世界三大艺术展的上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参观人数(2013)仅为30万。
丨特殊背景下的深远历史意义丨
卡塞尔是位于德国中部的(冷战时期位于东西德交合之处)一个中型工业城市、人口约20万。二战时为德国飞机与坦克的制造中心,战争中遭到破坏,战后重建。
被摧毁的卡塞尔城
而在战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德国,各种现代艺术的风格几乎成为禁忌, 它们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罗伯·伯恩斯(Rob Burns)在他的着作《西德的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解释道:随着冷战初期意识形态立场的凝固化,这一时期的自由民主理念为了发挥影响而不得不发出更多的声音。
看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大获成功,并在德国艺术史学家、战后最热心、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艺术支持者——维尔纳·哈夫特曼(Werner Haftmann)的第一部研究现代艺术的着作《二十世纪的绘画》(这本书后来成为第一届文献展计划的纲要)在同一年出版之后,第一届文献展的主要组织者——当时正在卡塞尔大学担任绘画教授的阿尔诺德·博德(Arnold Bode)携手哈夫特曼,提出了文献展的构想。
第一届文献展团队
这使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具有和之后的文献展不一样的意义,就是试图,从哈夫特曼的书的角度,系统地恢复和清算从1905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现代艺术史。因为在1937年到1938年期间,纳粹在德国城市巡回展出过一场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把现代主义呈现为颓废艺术。以“颓废艺术”为题的展览,特别是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为目标,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侮辱。
所以,这一“百日博物馆”起初之时,旨在对当代艺术进行展示,让纳粹统治下被压制的重要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重见天日,并为不受待见的“颓废艺术”正名,将德国艺术从战争中大规模地被纳粹破坏、转卖或轻视的窘境中拉回正规,重新赶上国际当代艺术的潮流。同时,首届文献展的副标题也有致敬其参考着作《二十世纪的绘画》之意——“20世纪艺术:1905-1955年的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展览被安排在一座经战火严重损坏的、至1953年才修缮完毕的古典建筑一一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内, 也着实有“艺术百废而后兴”的双关之意味。
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厅内部
丨首次将雅典纳入同级举办城市丨
卡塞尔文献展是以它的发源城市卡塞尔为名,并且自1955年第一届展览以来一直是文献展唯一的举办地,但这一状况将被打破。据悉,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举办方决定,将希腊的首都雅典作为与原举办地——卡塞尔具有同等资格的展览城市。
对于这个改变决定,本届卡塞尔文献展总策展人亚当·兹米克斯基(Adam Szymczyk)表示,雅典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文明从哲学到政治体制,从文化艺术到科学技术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根基。而当今的雅典在西方当代文化中被不断地边缘化,因此选择雅典具有振兴西方文化发源地的意义。
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设计标志
米克斯基在芝加哥西北大学作策展构想阐述的讲演时说道:“这个决定与卡塞尔文献展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卡塞尔草创文献展时还处于从二战废墟中重建的恢复时期,而现在的卡塞尔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被需要的紧迫感。”然而反向思考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暗指雅典现在的情况与当时卡塞尔有相同之处,需要重建和振兴。因为从南北欧洲经济发展角度看来,处于“制造国“地位的德国(欧洲北方)成了欧元区最大的出口国,而将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南部)国家推到“消费国”的位置上,他们之间的不平衡贸易给德国产生了巨大的盈余。虽然雅典本身就是历史名城,但问题是,当下的雅典自身似乎没有这样靠自身的历史背景来发展文化经济的力量,于是历史上名不经传但现在已经羽毛丰满的卡塞尔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
看起来,这似乎是德国在为希腊做好事,但实际上,德国或许是真正的受益者和最后的大赢家。如果这次“双城”文献展成功试水,那这将首先是属于德国卡塞尔组委会方面的成功。因为文献展举办权的势力范围已经成功地越出德国国境,在今后的世界艺术地平线上可以不断延伸扩展,有无限的可能性。
丨本届看点丨
与别的展会大张旗鼓公布参展艺术家不同,卡塞尔文献展以不事先透露参展艺术家而闻名,所以任何关于展览细节的信息,在展览正式开启之前似乎都是未知之谜。而截止到目前,关于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对外公布的信息也仅仅是展会将于4月8日至7月16日期间移至雅典举办,再于6月10日至9月17日回归德国卡塞尔。然而,围绕着这场神秘的文献展,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合影
·拥有超过150名神秘艺术家参展
举办方已经向全球约150名艺术家发出了书面邀请,携带他们正在创作的作品前来参展。一般来说,受邀艺术家大多数会为文献展创作新的作品,部分老作品也有可能入选。艺术家们将首先在雅典亮相,然后是卡塞尔,其中还有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将在这两座城市都进行展出。由于主办方希望将这种神秘感和期望值保留至展览开幕前的最后一刻,因此,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名字被泄露出去。
艺术总监兹姆茨克(Szymczyk)在采访中告诉《德意志新闻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说自己是一个守口如瓶的人,绝不会提前透露任何关于参展艺术家们的名单信息:“在我看来,一个展览应该是一种经历。一种未经过太多修饰和既定期望的经历。”
·双城多场地举行
今年在卡塞尔会场,主办方仍会坚持采用“公共美术馆”的选址理念。其中就包括了Grimmwelt Museum、富有历史性的包豪斯(Ballhaus),以及一个由邮局改造成健身房的空间。而Friedrichsplatz——围绕着Fridericianum博物馆的一个公共广场,届时也将会在展览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在另一个展览城市雅典,展览将会三个场馆举行,分别是它的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Athens,EMST),Benaki Museum的一个现代艺术厅,和另一个相对较小的场地进行。其中,EMST将会是其中中最大的一个。
希腊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期间,雅典和卡塞尔的博物馆之间将会互换
根据官方报道,一个来自于雅典EMST的经过精心策划和选择的一批希腊和国际艺术品将在Fridericianum博物馆展出。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兹姆茨克的策展留出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德国和国际参观者一个机会去“向雅典学习。”
·参观者可由卡塞尔直飞至雅典
分别在两个国家开设,其中甚至有一个多月的重叠时间,如何穿梭于横跨欧洲两个国家的展览场地?爱琴海航空(Aegean Airlines)作为文献展史上首家合作航空公司于去年宣布,将为本次双年展特别提供一条连通卡塞尔和雅典的新航线。每周会有2班航班往返于两个举办地之间,仅需在航空公司网站搜索即可查询现有航班席位。
附:历届卡塞尔文献展回顾概况
【第一届】
主要策展人:阿诺特“波德(Arnold Bode)
主题:20世纪的艺术
参展艺术家:148位艺术家
投入预算:36 .4万马克
展览介绍:展览主要是对二战前后欧洲艺术各流派作了一个总结性评价。它的权威性无可置疑,展示的都是盖棺论定的大师们的作品: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主义、未来主义、新现实主义、青骑士以及20世纪前半叶的抽象绘画等。参展者全部为白人艺术家。这几乎可以看出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停留在毫无反省的自足中。尽管这次展览以“国际化”作为标志来划定它的展出路线,但实质上它显露的西方文化至上的狭隘偏见是足够极端的;另一方面,文献展也充分证明了艺术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需要。参展艺术家有49位来自德国,44位来自法国,26位来自意大利,20位来自欧洲其它国家,来自美国仅有3位。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克利、贝克曼、夏加尔、恩斯特、阿尔普、波洛克、米罗、摩尔、科科希卡、莫兰迪、莫迪利阿尼等都是首届也是以后几届的参加者。
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厅内部
【第二届】
主要策展人:阿诺特“波德(Arnold Bode)、维尔勒尔”哈夫特曼(Werner Haftmann)
主题:国际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326位
投入预算:100万马克
展览介绍:展出的作品是1945—1959年的抽象艺术、绘画、雕塑和设计。展览的行政权力全部归“文献展有限公司”。可以说首届文献展在取得和政府、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的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第二届展览委员会具备的经验与能力已经足够促成各种力量的全力合作。短短两届就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公认,占据了和有半个世纪展览经历的威尼斯双年展同样重要的位置。除了引起艺术方面的广泛评价和媒体不遗余力的炒作外,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现代艺术品和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
【第三届】
主要策展人:阿诺特“波德(Arnold Bode)、维尔勒尔”哈夫曼(Werner Haftmann)
主题:100日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298位
投入预算:140万马克
展览介绍:展览特别强调手绘艺术。从1914年以后的大师作品开辟了26个小空间,这些《大师陈列室》每间展出10到15幅作品。和所有合作者一样,波特和哈夫特曼之间发生了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已经第三次受邀参加文献展,这一次他出尽了风头,执艺术界牛耳的毕加索也亲自坐阵,培根、布朗库西、阿尔普、夏加尔、米罗、克利被捧为上宾。但这些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巨匠们的光辉总合都掩蔽不了新进入文献展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对年青艺术家的吸引力。正是这个古怪人物几乎独自一人把现代艺术带到了后现代。第三届文献展可以被看作当代艺术的新起点。波伊斯的号召力、影响力和震撼力魔法般地把优美的架上艺术推下了没落的深渊。
【第四届】
主要策展人:阿诺特“波德(Arnold Bode)
主题:国际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150位
投入预算:200万马克
展览介绍:60年代美国人在艺术舞台上唱主角,来自美洲新大陆的极简主义、大地艺术、波普艺术包捆艺术在这里粉墨登场。美国被邀艺术家足足占了参展人数的三分之一。劳森伯克、琼斯、奥登勃克成为展览的风云人物。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来了,克利斯朵抱着他要包捆一切的绳子来了。老一代对艺术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大师们在艺术新潮前悄然隐退。气焰嚣张的年青艺术家把他们挤出了时代先锋的格局。
第四届文献展,克里斯托作品“5600立方米包裹”设计手稿
【第五届】
主要策展人:哈尔特“希曼 (Harald Szemann)
主题:对现实质问——今日图象世界
参展艺术家:222位
投入预算:350万马克
展览介绍:在这里图象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次展览会上计划艺术、政治宣传画、广告、未来艺术(包括机器人)、精神病人绘画、照相写实主义、行为艺术都会聚一堂。抽象意义上的“现实”成为这次展览的评选基调。委员会还为参展作品制定出许多含糊其词的评选标准,诸如:被写照物的真实;两者的统一或不统一;表现方式必须明确以现实形态为主;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和手段有鲜明的确定性等等,不一而足。展览特别提出理论对艺术的干预,强调艺术已经不是私人感受,而是与社会和公众相关的文化形式。的确,这次展出的作品所触及的人类生存问题都是与高科技的无节制发展、社会强权、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不人道与非正义、人口爆炸有关。
第五届文献展画册
【第六届】
主要策展人:曼福勒特“施奈肯伯格 (Manfred schnechenburger)
主题:传媒
参展艺术家:492位
投入预算:450万马克
展览介绍:波伊斯(Beuys)的“蜂蜜水泵在工地现场”和美国艺术家瓦尔特“马里亚(Walter de Maria)的“钻地球一千米”在这次展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发动机把蜂蜜沿着水管压到屋顶,到处喷满了甜滋滋的蜜糖;专业指标的庞大钻机每天向地球深度钻下去,这个不可能观看的艺术竟然耗资一百万马克,唯一留下的只是地面的一个小孔......人们怒火冲天,不断的电话铃声、堆积的信件,报刊、电台、电视报导把文献展搅得一片混乱。但卡塞尔文献展自有它的道理,它近乎于是强制性地利用电影、录象,书籍、目录编辑、乌托邦设计等传媒技术使人们依依不舍地改变了对艺术的观看方式和动摇了大众根深蒂固的观念。此届也是东德艺术家第一次得到参展资格。
第六届文献展,布展现场:弗里德里希广场上有瓦尔特·德·玛利亚“地下一千米”的钻孔塔和理查德·塞拉的雕塑“候机楼”
【第七届】
主要策展人:鲁迪“福克斯 (Rudi Fuchs)
主题:(本届空缺)
参展艺术家;167位
投入预算:750万马克
展览介绍:没有明确的主题。这届主持策展的荷兰人鲁迪”福克斯解释了没有主题的困惑:“我们曾慎重的考虑过主题,但我们什么也没有找到……没有主题肯定是这届展览的问题,也是我们时代的问题。”尽管这个时代没有可以被概括的主题,但普通人和评论家几乎慢慢地接受了文献展五花八门的展示方式。一堆垃圾放在展厅中央、一位艺术家像疯子那样背对观众自言自语已经是艺术中天经地仪的事实,大惊小怪的人群顿然隐去。七届展览算得上是一个转折点,这和波德逝世有关。事实上,文献展的发展方向令这位文化先知也感到茫然,他阻挡不了艺术史像脱缰之马一样地向前奔跑。他觉得他最终被时代抛弃了,带着伤感的情绪离开了这个如乱麻一样的世界。
第七届文献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棵橡树-以城市绿化代替城市管理
【第八届】
主要策展人:曼弗勒特 施奈肯伯克(Manfred Schneckenburger)
主题:在历史和社会中开启一个窗口
参展艺术家:412位
投入预算:1000万马克
展览介绍:80年代的德国已经是受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整个西方也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在经济的支撑下,文献展简直成为富人艺术家在这里大聚会的场所。在材料和技术上许多建筑家和设计师都采用了全新手段来增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一种技术美学几乎在逐渐形成。这届展览的作品面貌又开始背离第七届时的“一团和气”气氛,先锋精神更加激烈。由于在学术上不断成熟,宽容的姿态是这一次的一大特征。展委会力图消除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布展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在市区内的公共空间——商店、停车场、旅馆和各种建筑物的墙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艺术作品。这种新的方式直接被地九届文献展策划人欣然接受,甚至对这之后的前卫艺术展也有不可轻视的影响。
【第九届】
主要策展人:扬“霍特 (Jan Hoet)
主题:当代艺术的概括展示
参展艺术家:196位
投入预算:1900万马克
展览介绍:对装置、光影、声音、形象、行为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回顾。高更、贾科梅蒂、波伊斯的身影又出现在公众的集体记忆里。美国艺术家波洛夫斯基斜竖着二十几米的柱子上“走向蓝天的人”成为这届展览的重要标志。展委会还定出一个开放的原则:每位参展艺术家可以任意在卡塞尔的室外空间寻找安放自己作品的位置。因为这个原则,九届文献展现得热闹非凡,观看效果别具一格。观众走累了,正想靠着一个什么东西休息一下,或许这个东西就是一件艺术品。这次展览首次邀请了欧洲以外的部分发展中国家艺术家参展。
【第十届】
主要策展人:卡特琳娜“达维特 (Catherine David)
主题:文化的形象与形式表现
参展艺术家:138位艺术家
投入预算:2100万马克
展览介绍:文化在这里只是一个籍口。展览实质上是想对都市化、市民权、民族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地方主义等政治社会学进行盘问。本届策展人、女性卡特琳娜”达维特只把展览中的作品作为“知性对话的插图”。为了符合这个奇妙的意愿,她请来100位知识分子在展览的100天内,每天一人就当下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学等提出一个诗化命题,展开讨论。试图从西方人的语境角度来诠释冷战结束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新的文化冲突格局。然而,这次展览遭到了极为尖锐的批评。
第十届文献展,弗朗茨·魏斯特作品“文献展椅子”
【第十一届】
主要策展人:奥克维“恩维佐(Okwui Enwezor)
主题:后殖民和全球化
参展艺术家:128位艺术家
投入预算:1800万欧元
展览介绍:本届展览主持人恩维佐是号称集艺术批评家、展览策划者、诗人、政治思想家多重面孔于一身的美籍尼日尼亚人,全球艺术界一片哗然。他还为艺术家制造出某种参展标准:艺术家不应该只表现世界的美,而应该主动抱有伦理责任感;艺术家要进入社会,要勇敢地去呼喊沉睡的大众;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探究者、调查者、报告者。他的这些论调或许正好能迎合一个精英知识分子企图扮演社会拯救者的妄想。展览现场比上两届而言显得有些门庭冷落,展览中没有可以引起某种令人震惊的作品,因此,对作品本身评论家和观众都没有参与激烈的批评。专家们的锋芒更主要是针对策展方式和主持者散布的一些思想。
第十一届文献展,“巴塔耶纪念碑”的概念稿,托马斯·赫尔施宏
【第十二届】
主要策展人:罗格?比格尔(Roger M. Buergel)与其女友搭档诺雅克(Ruth Noack)
主题:现代性问题、赤裸的生命、教育
参展艺术家:120位
投入预算:2000万欧元
展览介绍:“展览首先是一个媒介,不仅仅是展示或创作,更不是简单地拿出世界上最好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考虑的是一种能够吸引观众的形式,……让艺术和生活有机地互动。”本届文献展艺术总监布格尔说。整个文献展中,无论是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还是展览现场的设计陈列,无不忠实体现了布格尔的这一策展理念。展馆的空间设计和陈列布置以展品为先,主张与环境更好地相调和。展览中,部分展馆大胆运用了彩色墙壁,诺亚克解释说:“彩色墙壁对绘画和摄影作品有很好的衬托作用。我们习惯了白色墙壁,但黑白摄影在彩色背景中的效果更好。”罗杰?布格尔认为,建筑也是一种媒介,展馆的设计必须考虑展品本身的特质。当观众与展品刚建立一种关系时,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东西,而色彩则有利于制造这种气氛。
【第十三届】
主要策展人: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戈伊维(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主题:主体性的呈现,他者的围攻,希望、乐观与预见,退避态
参展艺术家:150多位
投入预算:2500万欧元
展览介绍:巴卡戈伊维表示,“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致力于艺术研究和探索承诺、主题、事物、表现和与之关联但又不从属于理论与封闭认识论的积极生活方式的想象力的多种形式。参展者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大多数是艺术家,但也有一些来自科学领域,其中包括物理学和生物学、生态建筑与有机农业、可再生能源研究、哲学、人类学、经济与政治学、以及包括小说和诗歌在内的语言与文学研究——旨在探索究竟有多少不同的知识形式存在于重新构想世界的积极实践之中。这些参展者将要做的,以及将要展出的,可能是艺术,也可能不是艺术。然而,他们的行为、姿态、想法和知识产生并被艺术可读的环境造就,表明了艺术能够海纳百川。
第十三届文献展,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这是变化》。以“情景构建”的理念挑战以物质交换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机制,而将话语权直接交给观众和艺术家。
结语
被誉为“学术独立、思想深刻、艺术自由”卡塞尔文献展的确是一场令人趋之若鹜的盛大宴会,那些让我们感到担心的、激动的以及让我们去思考的事物都可以在文献展上找到,无论它们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卡塞尔文献展的角色是多重的:国家的文明使者、城市文化的象征、当代艺术风云际会的舞台,自然,它可以被解读的角度更是多种多样。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