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重复书写1000遍兰亭序单频影像 1991年
如今,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种全民生产影像、消费影像的时代症候,承载这种症候的是一个迅猛迭代的技术环境,以影像为媒介的观看与创作进入了“科技雕塑社会”的全新阶段。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构筑了一个沉浸式的奇观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影像不再是观看外部世界的媒介物,影像就是当今世界。在视觉图像的时代,影像作为最主要的视觉产物,已无所不在地塑造着当下的传播、思考与生活方式。
鉴于影像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批评基金在察尔湖开发有限公司、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察尔湖风景区内,于8月28-30日举办了“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以此触及当代艺术的多种形态。此次研讨会由陶咏白、贾方舟联合发起,孙振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小彦担任学术主持。学术委员有朱青生、殷双喜、王端廷、佟玉洁、何桂彦、冀少峰。
本次论坛是以批评家做艺术史回顾的方式来讨论过去30年中国的影像艺术。在主题发言之前,陶咏白介绍了此次论坛的缘起以及之前所梳理、作出的工作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起,由中国艺术批评基金和武汉钻石艺术博物馆联合发起的“批评理论前沿”论坛已先后举办了“中国行为艺术30年”、“中国女性艺术30年”、“中国装置艺术30年”3个学术研讨会。
论坛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呈现方式及参照“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发言讨论形式。与会发言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与影像艺术相关的诸多问题。其中,在影像艺术领域的理论方面,殷双喜、王端廷以及冯原作了相关报告;对于中国摄影史,杨小彦、蔡萌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对于影像领域的专题研究,朱青生、佟玉洁、李笑男、郑梓煜、葛秀支分别就不同方向给出探讨;在个案研究方面,贾方舟与翟晶则分别进行了个案分析;在学院摄影教学与创作方面,刘立宏给出了相关介绍。
当今社会中影像爆炸、影像堆积,尽管就影像的记录功能来说,只要有手机,人人都是影像艺术家,影像生产的门槛如此之低。殷双喜提出,我们在讨论影像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时,是什么东西使专业的艺术影像区别于日常的影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界限、差距以及一种区分的标准?
杨小彦与蔡萌对中国摄影发展与流变做了相关梳理。杨小彦认为,摄影之道,作为观看之道,讨论的是观看与观察的关系。他介绍了以郎静山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式的回应,提出摄影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视觉现象,对其研究,也必然从审美分析而转向文化批判。他还谈到,在中国,对于摄影的探讨,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审美的层面,照片作为艺术的平面载体,而是呈现了拍摄者的全部价值与观念。蔡萌则进一步回顾了中国摄影发展的阶段。他梳理了从以西方殖民观看的晚清摄影到以郎静山、张印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式的摄影,再到将中国传统绘画图像方式与摄影相结合,以及从战争摄影的苦难叙事转向国家的宏大叙事的流变过程。王端廷则评述了作为观念艺术的早期中国当代摄影、影像和数字艺术的实践,他认为,观念摄影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制造现实。
朱青生从自己的《“滚”!》系列作品出发,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家只是简单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创造作品,不过是商业利益的帮凶。由于新技术不停地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可能性,而让我们不断推进新技术来建造虚拟的新世界。然而我们今天所意识到的信息的来源,以及这个世界的景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如果依赖这个假象,我们会以自己的一种无意的让步,使得我们自身受到伤害。
佟玉洁认为,在传播技术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手机不仅是日常信息传播功能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具有摄影叙事功能的自媒体。她提出,当专业相机技术成就了精英小众阶层的摄影叙事作品,手机作为大众摄影叙事作品的一种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强化了人的自由表达的权力话语。李笑男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中的“重复”及其语言衍生方面,阐释了中国早期影像艺术在不断地重复和循环之中,宏大的叙事被消解的过程,以及呈现出的一种新时期的当代意识。
冯原则认为影像中存在叙事域与图像域,拍摄者去操控叙事与图像的方式,可以类比为操控影像信息的“量”,加载信息,就得以确保影像能最大程度地被读懂,阻断信息,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影像的叙事性,使影像留在图像域之中。
对中国影像艺术的宏观把握和理论思考离不开具体的个案研究。贾方舟对艺术家耿雪作于2015年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这件影像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作品集雕塑、行为与影像于一体,但它的主要语言是影像语言。影像中,艺术家像拍摄一部雕塑教学片一样,完全按照做雕塑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将人体进行塑造,但是影像中所谓的“教学活动”却充满激情地创造。一个生命的诞生与另一个生命的邂逅,这其中情感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仿佛艺术家面对的不是一堆泥巴,而是这些物质的实体正在等待艺术家通过技术手段唤醒一个沉睡的人。翟晶也通过对姚清妹与陈滢如的影像艺术的研究分析,阐述了影像艺术背后的权力谱系。
另外,郑梓煜介绍了中国影像艺术中的“反摄影”实践案例;葛秀支从女性艺术的角度切入话题,研究了西方女性艺术摄影。
最后,刘立宏介绍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学的三个过渡阶段,丰富并拓展了本次论坛所探讨的影像领域的相关角度。
经过持续的主题发言与探讨之后,结合了当天的专题报告,由孙振华发起、与会学者讨论并提出了关于影像艺术的十大问题,作为了第二天研讨会的议题。
其中,十大问题为:一、由摄影引发出来的影像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基本定义、类别、特征和边界的问题。二、摄影与录像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技术基础。三、如何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影像艺术30年的发展,当代艺术与影像艺术的关系如何?四、在影像艺术发生代际转化的今天,影像批评的知识背景、话语方式、学理和方法论如何与之相适应?五、当代影像艺术的批评标准是什么?六、对影像艺术未来发展和趋势预测,在高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影像艺术未来前景如何?七、视觉文化研究和影像艺术研究的关系。八、影像艺术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拍摄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伦理问题。九、30年来,中国影像艺术的基本范式、路径、潮流和发展阶段。十、2000年中国影像生存环境的变化、影像艺术的展览制度、收藏和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对于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与会者讨论热烈,并且值得会后持续地关注讨论,以此疏理三十年来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其缘起、阶段、特点与问题,厘清30年来影像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代表性的艺术家及重要作品。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