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香港秋拍预告】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华裔先锋
2017-09-28 10:11:5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今秋佳期,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撷英集萃,多面呈现华裔杰出代表艺术家之至臻佳作,涵盖来自五月画会创办人刘国松,及成员顾福生、庄喆,东方画会、庞图艺术运动发起人萧勤,旅美的杨识宏、旅港的吴松,以及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庞均、仇德树、杨诘苍等,他们汲取不同地域的艺术滋养,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发出融会贯通、多元的艺术面貌,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具体的贡献。

远山层峦见造化

刘国松《重重叠叠》

在长达半世纪的不断尝试中,刘国松从传统糊灯笼的云龙纸中取得灵感,将粗厚纸筋压制在宣纸的上方,自创“抽筋剥皮”皴法,让白线取代传统笔墨的勾勒,再加上正、反两面的墨色刷划,营造出极为特殊的空间感与山水肌理。如是善加运用解放笔墨的流痕,使其创作在理性掌控之余,又具随机的逸趣。此次上拍之完成于2013年《重重叠叠》可被视为一个明例。

Lot 771
Lot 771
刘国松(b.1932)
重重叠叠
彩墨纸本
93×93 cm
二〇一三年作
出版
2014年4月,《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荷轩新艺空间,高雄,第52至53页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600,000 – 800,000

虽非单指一时一地,或脱胎自范宽名作《雪景寒林图》的此作,充分体现了重山叠峦间多变的自然风貌。不同的是,全作采传统山水绘画较为罕见的正方形构图,自前景逐步而上,分别描绘了三段景致相近却又明显可见区别的高低山景。其中,最下方用墨较为厚重,并且敷染浓淡不一的赭黄,将茂密的山林生机表露无遗。来到中段,随着高度攀升,不难发现山峰棱益发分明,林相地貌也产生变化,白雪覆盖。再往上走,一段如白链般的云雾横陈其间,引领着观者的目光来到人迹罕至、肃静冷冽的绝顶之巅。当中只见几许与天齐的冰川纵横交错、锐利如锋,令人在望之生寒之余,也不得不衷心赞叹造化之雄奇壮丽,而渺小一如你我,在自然面前,都应当时刻保有一颗谦卑之心。

意象与现实的当代奇遇

顾福生

顾福生在1935年生于上海,1949年便随父亲顾祝同将军前往台湾。最初在国画大师黄君璧门下学习水墨,后因对抽象风格的偏爱而改从朱德群研习。1958年,从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加入“五月画会”,并在第六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中大放异彩,成为画会第一位举办个展的艺术家。1961年他前往巴黎深造,坚守幼时即深藏于心的艺术理想,凭借强烈的表现语言,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不仅在台湾战后当代主义的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更弥补了中国红色革命艺术时期当代主义发展的空白。

Lot 777
Lot 777
顾福生(1935-2017)
暂出
复合媒材纸本
61×46 cm
一九八三年作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50,000 – 80,000

此次秋拍的两件作品均为顾福生的代表作,其中《暂出》用剪影式的手法表现介乎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下个体对环境快速变化的无所适从。在画面中,画家没有如早年的创作把人物的肢体或头部减化,而是将其隐没于绚丽的线条之中,和背景的单一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营造出“图底”与“画面”的微妙错置,反映出他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带有鲜红指针的计时器被错置于画面之上,看似荒诞的场景传达出清晰的内在线索,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强烈影响,隐射出一种渴望与茫然并存的生存状态。

Lot 776
Lot 776
顾福生(1935-2017)
即刻启动
复合媒材画布
81×112 cm
一九九七年作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220,000 – 320,000

而《即刻启动》描绘了仿佛漂浮于巨大橙红色幕布中的动态人群,艺术家以高彩度的描绘和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旋转的超现实世界,其以洒脱的笔法和图像拼贴手法突显人物丰盈的生命力,造型精准,显示出西方影像对其创作形式所带来的多元影响,更反映出其极具哲学意味的世界观及对现代性的深刻认识。

灵思湍飞彩笔挥

庄喆

庄喆自幼即浸淫在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当中,1948年随父母与兄长迁居至台,1954年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读,毕业后加入台,重要艺术团体——“五月画会”,与刘国松、韩湘宁、冯钟睿等人俱为主要成员,强调发挥实验精神,试图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抽象表现绘画镕铸一炉,同时展现个人的生命哲思及宇宙观。自1970年代后,庄喆旅居美国纽约至今,始终不改初衷,致力于持续探索抽象绘画的理论与创作,多年积累可谓十分丰硕。

Lot 769
Lot 769
庄喆(b.1934)
灵思
压克力彩油彩画布
127×167 cm
二〇〇〇年作
出版
2015年,《庄喆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第一百六十八页
展览
2015年9月26日至2016年1月3日,「庄喆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280,000 – 380,000

2015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特别为年过八十的庄喆举办了“鸿蒙与酣畅——庄喆回顾展”,展出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百余件作品,为全面研究其艺术创作历程与思想提供了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此次上拍之《灵思》一作完成于2010年,亦为该展展出作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中,庄喆以上方浓厚的褐黑过渡到下方的微黄,将画面划分为两个不见明显界线的区块;其上又各自堆叠出左右对称,像是大脑横向切面的解剖图。再加上其间满布宽窄长短不一的线条,在错综复杂中又自见规矩的颜料流淌或堆积,似如不断往来传递讯息的神经元般,即使从最为理性的视角来看,仿佛深刻展现了人类灵思流动多变的直观特质,让我们见证到“好的传统,永远是好的现代;好的创作,永远是好的传统!”一句的要义所在。

用画笔探索爱与宇宙

萧勤

1956年,萧勤赴西班牙进修,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决心将这股先进的思潮带回台湾,在导师李仲生的鼓励下,参与创立了“东方画会”,成为战后台湾第一波前卫思潮“美术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先锋。1959年移居米兰,并与封塔纳(LucioFontana)发起了“庞图艺术运动”,指出艺术应当是“一种严肃的结构性、思索性及单纯静观的人文表现”,影响力覆盖全欧,其坚持“追求现代表现,融会东方精髓”为核心理念,自上世纪五〇年代起展开对抽象绘画的持续探索,发展出极富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视野。

《气之八十一》

“禅与气”的交融

Lot 775
Lot 775
萧勤(b.1935)
气之八十一
彩墨纸本
48×63 cm
一九七九年作
展览
1986年,「萧勤个展」AM Niemeyer画廊,里约热内卢
来源
原藏家得自艺术家本人
巴西私人收藏
HKD: 25,000 – 35, 000

作品《气之八十一》创作于1979年,为艺术家用水墨尝试“禅与气”的创作阶段——追求兴之所至的创作。画中一抹太阳的橘黄,松弛而洒脱,即兴的墨痕乃艺术家感性的流泻,萧勤用形上意义的极简图示来隐喻其生命的体悟——由浓烈至淡泊,随心所至。该作品首度发表于萧勤1986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尼迈耶画廊的个展,后艺术家于作品画背以西班牙文亲自题字留念,赠予巴西友人,来源详实,意义不凡。

《爱之宇宙-2》

宇宙的大爱大彻

Lot 774
Lot 774
萧勤(b.1935)
爱之宇宙-2
压克力彩画布
150×120 cm
二〇〇九年作
出版
2014年,《萧勤.永恒能量》,荷轩新艺空间,高雄,第35页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450,000 – 650, 000

九〇年代,经历丧女之痛的萧勤,在重拾画笔的一刻,体悟出生命的无常与永恒,他将慈悲的超脱生死观,在充满诗意的色域及运笔起落的痕迹间,作出感性的表达,由此,“度大限”、“新世界的诞生”系列应运而生。萧勤将重生的意象化为流动的色彩与线条,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爱之宇宙-2》创作于2009年,是其面对生活诸多变故后,沉淀而就的潜心之作。蓝紫色的背景具夜色的神秘感,天蓝色与红色的同心圆造型,天地各一方,好似阴阳两极一般,道出生命与时空无尽的轮回。散落在两头如星星点点的金色碎屑,仿若昨日余晖,在灿烂之际点缀出生命的灵光。无论从作品构图还是情感精神上,皆属艺术家巅峰之作,展现他在经历人生试炼后,将破茧重生之痛,化作丰沛而洗链的情感,用内在的平静,诠释出大悲极限过后的新境界,将宇宙中大彻大爱的永恒力量,在画笔下推向极致。

杨识宏的大千世界

九〇年代力作《去年冬天》

“识宏君八十年代初堂堂巨作,意象突兀,胆魄淋漓,既见北美诸家画布语言的滋养,又见南国游子明艳郁勃的生气;九十年代前后,或纵情于多种材质与手段的交织,或潜心于油彩与布面的肌理,开阖无常,纷繁而有序。……多年笔耕,是在把玩绘画过程的放纵/克制、自发/经营、感性/智力、偶然性/制作性,或以中国的说法,竟似在儒道之间。”

——陈丹青

Lot 768
Lot 768
杨识宏(b.1947)
去年冬天
压克力彩画布
127×96.5 cm
一九九四年作
出版
1996年10月,《杨识宏画集》,山艺术文教基金会,高雄,第112至113页
展览
1996年10月,「杨识宏个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
来源
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HKD :   150,000 – 250,00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杨识宏远赴美国纽约发展,其创作能量丰沛,展事不断,迅速获得欧美艺坛之识赏与肯定。此次上拍之杨识宏的《去年冬天》,为其九〇年代力作,作品中略带蓝紫色调的大块白色背景,一方面象征了冬日冷冽,虽看似能掩盖一切活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植物枝桠却强而有力地自画面下方的褐黄土地伸出,纵然叶子已尽数脱落,依旧屏气凝神在等待着来年春日再度降临,准备又一次展现向上奋发的力量,将植物旺盛的生机及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表露无遗。艺术家藉由创作将时空的诗意凝结,纯粹又情感四溢的过往记忆,仿佛成了可供你我反覆咀嚼的美好。

水墨世相

仇德树的“裂变”山水

Lot 825
Lot 825
仇德树(b.1948)
裂变—晴日霞光
压克力彩纸本裱于画布
182.5×182.5 cm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500,000 – 800,000

1982年,仇德树偶然受旧石板裂痕的启发,开始了新的绘画形态与语言的一次“裂变”,他在画幅天地背景中调和色与墨,再将宣纸覆于其上使其分裂,在逐步揭开的过程中不断赋色,使勾画,撕裂,整合,装裱的过程一气呵成,其间所形成的裂痕“以一种永恒的方式把旧的摧毁,让新的诞生”,作品不仅展现传统材质的审美特性,更以精准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新的审美体验。

晴天霞光照古腾今

本次上拍的大尺幅《裂变:晴天霞光》彰显了仇德树艺术表现力的全面爆发,艺术家用多变的鲜明色彩描绘出日射层峦的壮阔之景。仇德树一改传统,采用先赋色后覆纸的做法,不仅令宣纸这一传统材质重获新生,更使成功转化为“底色”的色彩具有奇异的光感与色。萦绕于四周如雾一般的绿色化为一丝寒意,笼罩于山峦之上,打破了整幅画面的暖意。仇德树利用金箔与色彩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纹理与色彩,突显出重彩云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中的重重霞光仿佛欲冲破平面的束缚,直击观者所处的广阔世界,使观者得以在“撕裂”中前行,品尝艺术家内心“把曾经创造的某些事物加以摧毁的苦痛及把可认知的东西加以消除的自由”。

青山白云文人纸韵

Lot  826
Lot  826
仇德树(b.1948)
裂变—青山白云
墨压克力彩纸本裱于画布
146×59 cm
二〇〇六至二〇〇八年作
发表
2008年,《裂变—仇德树个展》,北京水墨雍和艺术空间,北京
展览
2008年,「裂变—仇德树个展」,北京水墨雍和艺术空间,北京
2008年,「裂变—仇德树个展」,一画廊,香港
2008年,「裂变—仇德树个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220,000 – 320,000

完成于2008年的《裂变:青山白云》为仇德树早期创作之精品,完成时曾亮相于艺术家在北京的个展,足见出其在画家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在画面中,仇德树用精巧而微妙的黑白赋色渲染出充盈天地的青山白云意象,显示传统水墨所独有的文人气质,意境奇趣,格调清雅。艺术家用墨色堆染出层层山景,山石累累,云气幽幽,山水线条在粗壮与细柔间变化自如,将水墨画的枯湿浓淡与宣纸经撕、磨、擦、雕后形成的“纸韵”结合,共同形成画面难以言状的奇妙意蕴。

兴来写意无所拘

庞均的漓江风采

庞均的创作,既具西方绘画之强烈表现性格,又揉杂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写意,以及内敛的情感与诗意,成功地建构了专属于他的创作面貌。如今其虽已年过八旬,无论花卉、风景,所作笔触反较过往更加大胆奔放,色彩同样渐趋绚丽强烈,无一不流露出勃勃生机,也益发深刻地展现出他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

Lot  772
Lot  772
庞均(b.1936)
红楼
油彩画布
72.9×91 cm
二〇一七年作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附:艺术家开立之作品保证书
HKD :   280,000 – 380,000

是次呈现的《红楼》与《月满漓江》两件均为其晚近以漓江为题材之作品,当中不难见其在构图时采取以简驭繁的手段,不但信手挥洒便自见性情,更传达了其对中国文人传统致敬之用心。前者采取开阔的视角,并以其最为擅长、深浅有别的优雅灰色描绘水天一色的漓江景致,中间点缀两艘渔艇,使画面取得动静之间的平衡;前景则左右分绘红白花簇,犹如双掌合拢一般,怀抱着画面下方徽派特色的黑瓦白墙建筑以及略高的红楼,全作观来大方简洁、宾主各居其所,深得平淡朴素之要,令人低回再三。

Lot  773
Lot  773
庞均(b.1936)
月满漓江
油彩画布
72.9×91 cm
二〇一七年作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附:艺术家开立之作品保证书
HKD :   250,000 – 350,000

《月满漓江》则采倪云林“一江两岸”之构图,在被冷凉月光照得沁蓝的夜色中,独见叶已落尽的细枝瘦干占去画面左方;与右方远山之剪影相映。自画面右下方蜿蜒而出的木造码头尽处,停泊了两艘虽有微微亮光,却一无人迹的舟楫,深得荒寒简淡意趣,令人不禁心生“绕船明月夜徘徊”之喟叹。

瓶中窥人别具一格

吴松《瓶子·174》

吴松八〇年代末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严格的写实主义训练,1995年移居香港并扎根于兰桂坊,由此展开长达二十余年异乡生活及绘画探索。香港地域的独特绘画语境加上扎实的学院写实功底,使吴松不仅独立于大陆主流艺术家之外,创作出别具特色的自我风格,更使其成功的在香港当代艺术家群体中脱颖而出,个性独具。

Lot  829
Lot  829
吴松(b.1963)
瓶子.147
油彩压克力彩复合媒材画布
130×110 cm
二〇一六年作
展览
2017年6月27日至7月7日,《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展》,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东京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350,000 – 550,000

本次上拍的《瓶子·174》为艺术家近的得意之作,并曾于“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展”中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参展,获得极大关注。作品中,四个形态相近的高大瓶子并立而置,大笔刷挥洒而就的黑色瓶身,塑造出器物坚硬的肌理感,四个瓶身下端好似连为一体,上端又各自独立,形体的朦胧感与坚实斑驳的油彩肌理形成对比,寓婉转于率性,恰如其人。瓶口的几何翠绿、淡橘色块,好似从黑黝瓶身内向外涌出的各色液体,艺术家用瓶口借指内心的出口,将人内心的七情六欲寄埋于酒瓶之中,那流出的些许颜色,映射出都市人内心私密欲望的挣扎。“瓶子”被艺术家当做观察世界的视窗,以第三者的视角,于暗角冷静的洞悉瓶子所映射出的现实百态。

墨上的时间书写

杨诘苍《千层墨》

1989年,杨诘苍获选参加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及巴黎庞毕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的“大地魔术师”展览,首度发表“千层墨”系列作品,在国际艺坛上引起极大回响。

Lot  836
Lot  836
杨诘苍(b.1956)
千层墨
综合媒材纸本裱于麻布
221×119.5 cm
一九九一年作
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
HKD :   250,000 – 350,000

本场呈现《千层墨》为该系列初期创作,呈现了两种互为背离的水墨质感,在黯黑的哑色背景上,画幅居中被墨十多次涂刷浸润而呈现厚实、接近金属反光的矩形。作品除却纵贯平铺的矩形黑块,更特别的是有左右穿插的提勾,横贯于墨块中段,就似书法中一竖一提的笔画拆分。黑色层层堆叠后又加上十字形交错,使作品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构造出作品隐含的雕塑特质,气势宏伟,具体表现出杨诘苍对自身作品的诠释:“关于时间、空间和水墨的观念作品,其要领是重复,是重峦叠嶂的层次”。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