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为人生、业为学识、惑表引导。
白话里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虽听起来有点憨,但这也最为真诚地道出了人们对师者的肯定。自古以来,在某些领域上,师徒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千百年未曾变过,重在传承。而艺术界中的师徒传承的代表“林吴系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当林风眠开启新写意后,学生吴冠中在其基础上创新与拓展,带出了中西艺术融合的最高度。随着时代的迁移,传承与开创的方式也随之变化,前者或许在风险中授予,后者需要更高的勇气...这一切,似乎都在诠释着艺术给予艺术家所能追求的自由,这份自由也许是一些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有些人,将这份自由避开环境的拘束,照进现实。
万启仁先生青年时期
几十年前的文革时代,世道人心的冷漠可想而知,对于艺术家来说,那时的环境束缚算得上是艺术生涯的深深桎梏了,在那样一个四面楚歌的艺术环境下,有这样一位艺术家,用他的方式,传承了艺术。其徒弟,当时就读于五七艺校,只有16岁的青葱少年的周春芽,与同样集结于这里的程丛林,都在其深刻的影响之下,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这位艺术家,便是与生命虔诚地赛跑者——万启仁先生。
“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展览现场
10月13日,由艺术家周春芽与程丛林策展的“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开幕式在成都画院成功举办,不仅聚集了万老师的亲朋好友,还有更多的作为万老师的学生出现的展览嘉宾。
万启仁与本次展览策展人(周春芽 程丛林)合照
开幕式嘉宾合照
开幕式现场周春芽致辞
开幕式现场程丛林致辞
展览多方位呈现了万老的艺术人生,展览现场展出了其遗作80幅,不仅有生前创作的油画、水粉、素描、速写经典,同时还有不少老照片等文献资料。并且,作品多为老先生早时期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万老师用过的画板颜料,和在他就读湖北艺术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附中之前的速写,甚至还有一张他在一个村庄办绘画补习班的水彩写生。
b附中-素描1-头像速写-炭笔
1959年-b附中-素描-人物头像-铅笔
1961年-本科-色-风景写生-布面油画-29cm*38cm
1961年-本科-人物写生-纸面油画-29cm*38cm
1962年-c本科-素描-石膏像-铅笔
1964年-素描-人物头像-铅笔-29cm*54cm
1970年-色-人物写生-布面油画-52cm*38cm

1990年-色-农家乐-布面油画-105cm*135cm


2010年-色-秋山-木板油画-60cm*40cm
万启仁学生时代与同学合照
万启仁指导学生绘画
春节期间万启仁与学生集体合照
艺术家周春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情怀,选择了在画院举办万老的回顾展,“在画院,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万老为人处世的低调与和谐”。而周春芽选择这样一批作品,希望呈献给大家的是,万老师在年轻时,便已经练就的深厚的扎实功底。而这样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样深深影响到了作为学生及工作搭档的周春芽和程丛林先生,作为他们的艺术启蒙老师,万老师在当时大环境不允许用西方以及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的情况下,万老师倾其精力,顶住压力,在那样一个封闭保守的情况下,让学生们掌握到绘画的基础知识,此后,“三大面五调子”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此后的艺术创作。
野外写生
万启仁教学期间与同事合照
万启仁与尚扬同学合照
“做事重基础”,万老师将这样一个艺术教育理念,深深传承了下来,这不仅是当时的他对于艺术教育的梦想,他更是将这个梦想带进了现实,用他和谐、低调且平静的方式,为文革时期的艺术教育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也将这样的艺术精神,发扬至现在。而如今的艺术家们,能一直不忘初心地追求自己在创作上的“自由”,不管是走自己的道路,还是延续老一辈的精神,都是因为有万老师与周春芽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传承,才让艺术家们记得,艺术不仅是做自己想做,更是要为后世留芳。
“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展览现场
“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展览现场
“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展览现场
“与生命虔诚地赛跑——万启仁回顾展”展览现场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