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方力钧:艺术它不是一种化妆术(直击展览现场)
2017-11-01 10:26:5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魏娜

10月27日,“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99艺术网陪您一起直击现场;同时,通过采访艺术家方力钧及策展人黄立平,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对艺术家方力钧及策展人黄立平的采访:

99艺术网: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策划的本次展览:一个人的艺术史?在作品的选择呈现上有什么考虑?

策展人黄立平:近些年来,大家都有些困惑,一方面似乎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停滞,总体感觉比较混乱:不管是概念上的混乱,还是作品的混乱。另外一方面包括艺术界里面的人,对当代艺术各个方面的认识都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当然这种混乱还包括艺术市场的混乱。我认为一位艺术家如果在艺术创作遇到瓶颈、困境,一定跟市场有关系,不少人过多的把市场的判断当作学术的判断。而实际上一位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时代有紧密的关系,现实造成的艺术上的发展变化,我们一定要及时进行梳理。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包括市场的不可持续性、艺术评判标准的混乱,这些都还会持续下去。而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当代艺术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所以作为美术馆,要在这方面做工作,从哪里下手?我认为如果仅从作品来谈,很难达到目的,还是要从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下手,还是要从艺术史研究的方向展开工作。

方老师去年有很多展览,一年之内就有四个个展。但今年这次个展,我们希望做完展览后,不仅仅是解决提出的什么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艺术家深入了解,对他的工作、想法、呈现的变化,对未来把握等有些更清楚的认识。随着我们对他了解的深入,他的身上找到更多的在艺术史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方力钧的艺术活动、创造,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希望能找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上的东西、以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今天希望这个展览,观众能对艺术家的思想、思维方式、心理发展过程与这个时代的发展的关系能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说,我们要在这许许多多的展览中,传达出我们要怎么看过去、观未来、以及正确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关系。

方力钧《课堂习作》,布面油画,61×48cm,1987-1988年
方力钧《课堂习作》,布面油画,61×48cm,1987-1988年

方力钧《素描(之四)》,纸上铅笔,80×120cm,1989-1990年
方力钧《素描(之四)》,纸上铅笔,80×120cm,1989-1990年

方力钧作品,木刻版画,2017年
方力钧作品,木刻版画,2017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方力钧《2006》,铜、金箔、钢条、铁板,840×560×32cm,2006年
方力钧《2006》,铜、金箔、钢条、铁板,840×560×32cm,2006年

方力钧:这次展览叫做一个人的艺术史,也是强调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要素,包括营养来源、基础等等。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展览得到的更深入的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欣赏一幅作品。因为艺术它不是一种化妆术,更不是一种表演,而是关于直觉和感受力的学问,它而绝非是一种美容师的作用。所以我也在不断提醒自己,我不是一个美容师

方力钧《无题》,布面油画,40×40cm,1989-1990年
方力钧《无题》,布面油画,40×40cm,1989-1990年

方力钧《自画像》,布面油画,60×50cm,2007年
方力钧《自画像》,布面油画,60×50cm,2007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此次展览不是一般性的回顾展?这和方力钧以前展览有什么特别之处?

策展人黄立平:通常来说一个展览所要表现的都是作品,而对于观者来说,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艺术家产生这些作品的背景和想法,找不到作品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展览作品背后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这样的观看是没有意义的。今天我们所想要借展览研究的就是希望找到能对艺术家做出判断的线索,希望改变以往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如果对于收藏家来说,大多会下意识想到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哪些,而忽略了构成这些所谓“代表作”背后的起源,那些更具精神性的作品。我们希望立足于艺术家整体的艺术活动和总的艺术思想来看他过去做过哪些创作、意义在什么地方,在未来又有什么可能?这样的工作,就需要策划展览时的群策群力;这样的展览也是现在中国所需要的。我们也希望更多考虑到在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对艺术家活动的要求。作为美术馆,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态度。

同时,艺术家肯定是和常人一样受到时代影响的,但另外一方面,艺术家又和常人不同,他又必定是超历史、超时代的。有时候艺术家感到的趣味,很难用文字讲明白。就需要我们用展览的形式,用作品配合文字,去展现艺术家考虑问题的方式。同时这给观者带来的灵感和启发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尝试这种方法,希望用有限的作品,让观者达到无限想象。艺术家想象力和创作力真正的源泉来自哪里?通过展览让观众对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及突破性的作品,做出各自的判断。不是对创造力做出结论,而是产生思考的方向

方力钧《素描(之四)》,纸上铅笔,54.8×79.1cm,1988年
方力钧《素描(之四)》,纸上铅笔,54.8×79.1cm,1988年

方力钧《系列一(之五)》,布面油画,81×100cm,1990-1991年
方力钧《系列一(之五)》,布面油画,81×100cm,1990-1991年

方力钧:就像你看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只看到人的外形是由不同的块面组合起来的,但很少去想块面是怎样组合起来、协调工作的,我们希望找到这个块面之间的连接点,看到这其中的缝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大部分的问题出现在这个不引人们注意的连接点。所以这次展览不是简单的展示作品,而更注重表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关联、不同环节之间的缝隙。以前关于作品的编年纪事的展览都很多,所以就把这些重要作品之间的这些“连接点”给掩盖住了,当大家信息量过多时,是无暇顾及这些作品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呈现出一个更清晰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论述。我们原本设想整个展览由40个关于我的重要的小故事、环节组成。后面缩减到18个,因为在此时尺度把握的是最好的。而这种展览呈现方式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而具体呈现的效果还是要观众来评判。

我们在选择我过去的小故事和相关主题的时候,主要选择在不同重要时期的重要片段,有些留下了作品,有些只留下了文字。让观者能大致看清楚一条脉络,当你发现你对不同时期有兴趣时,就自然会自主的去继续追加其他的内容。就像我的自画像一样,这次展览展示出我过去在学生时代的自画像,虽然不是很全,但实际上我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是我的自画像构成的,所以这时,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作品、自画像,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方力钧《2008春》,布面油画,400×880cm,2008年
方力钧《2008春》,布面油画,400×880cm,2008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9艺术网:方力钧老师最近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想法、理念?

方力钧: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关于临界点的一些问题,临界点是指完美与毁灭之间的临界状态,是未知的混沌和现有的明朗之间的临界点,在向这个临界点不断靠近的过程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过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

\

策展人黄立平、学术主持鲁虹、与会学者陈湘鹏、段君、刘淳、孙振华、汪民安,杨小彦参与展览开幕前研讨会。

\

\

\

开幕式现场人潮涌动:

\

\

\

\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