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
为什么要再识方力钧,这是一个问题。而对于方力钧的讨论,如何超越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诸多解读,弥漫在方力钧近几年视觉表达行迹背后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经验,的确需要学界做出认真努力的深耕。
理解方力钧,最好的途径就是感受他的交游,阅读他的图像,体验他对生活审视的严峻目光和其深刻的穿透纷繁现实的思想力量。方力钧的交游和图像为阅读者提供了打开方力钧知识图谱和文化感觉结构的可能路径。他的视觉表达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他的视觉讲述间,让阅读者清晰地读出了他独禀的气性,放荡不羁的品格,思想者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而浸润在其视觉表达间的:一、人道和人性,二、大历史缠绕的个人命运,三、疼痛书写,四、裂变与承续,五、北方的狼,亦构成了再识方力钧的核心语词。
方力钧通过一个个展览给自我设置了一个个艺术的高度、难度和广度,而每一次展览又都是对自我的超越,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亦构成了他主要的视觉叙事特质。当社会处于一种苦闷与无聊、痛苦与烦庸困扰时,方力钧则由稚嫩、青涩和迷茫终成这个时代耀眼的明星而走向世界多个博物馆(指公共收藏)。其间的智慧与付出,艰辛与挣扎,非亲历其间是不能知的。
熟知方力钧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完美品质的人。他虽然以一个人的孤独挣扎,但面对外部世界,他依然投射的是热切的关注。
《2013-2015》 木刻版画 122×81cm 2015年
一、人道和人性
方力钧的视觉表达就是他的精神状态的记录,只不过他经常借助阅读者所熟知的那个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光头形象,反复地追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的光头是自我分析的工具,对图像中人物的审视、排列、差序,他不断通过视觉图像去解剖这个社会,同时也在解剖他自己。
当然,也不能用光头的颠覆性去固化它,给他任意贴各类标签,只有重新激活出其图像表达内在的力量,让他成为今天思考和实践的活的资源。失去对方力钧的再认识、再解读,就无法理解其艺术与今天的相关性。
那么,共享的人性,对人性的守护与尊重,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恰恰是方力钧深藏其图像与语词间的智慧表达。方力钧有着一种用图像符号语言吞噬现实世界的野心和血性。在他的灵魂深处折射出来的是对自由追寻的特质,视觉图式传达出的常常是既具有可读性的细节,又更具时空感的生命形态。其内在生命的自由状态往往与其图像表达有着密切的关联,看似随意散淡的视觉图景间,处处弥漫着创作心机的精深和对社会主义经验和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体察的敏感和细腻。图像在其漂浮的能指和灵魂的触须间一次次传递出其内在世界的精神指向和流淌于男人血脉中的大情怀的血性与才情。他的视觉行迹表达出了一个生活生长在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一方面他直面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文革”),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幸运地置身于一个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开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方力钧视觉思考和视觉书写的背景,也导致他的视觉表达有着一种内视灵魂的宽广与宽厚及对社会图景,多元与碎片化的记忆与重构。
他的图像世界经常会出现诸多标准光头男孩、鲜花、气球、蓝天、白云、太阳的光芒,这些叙事元素无疑也构成了解码方力钧的新的途径,那就是隐匿期间的深深的人道和人性,扑面而来的是阅读者能清晰地窥视到方力钧人道和人性的文化视角和思想视镜。在人道和人性视镜下的思考可以发现并感知体会到,合理化的生存才是人类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试图通过图像世界去拯救社会上渐次沉沦的渐次泯灭的人道和人性。他一点一滴地把规训后的人的奴性从身上挤出,以冀获得一种内在精神的自由。他着意在人性的意蕴上融通未来与现实,以期建构一个充满着人性温馨的世界的未来。但社会现实的荒诞、复杂,在谎言制造的荒诞现实胁迫下,唯有隐藏在图像间,隐藏在光头花丛间的人性,隐藏在感激涕零的泪痕里……才是图像的力量所在。
由此,阅读者伴随着图像表达也深深体味到了他关于人道和人性的深沉思考。他的那些图像世界很自然地会使人生发出关于人的合理化生存的思考,而在争取人的合理化生存这个基本又是永恒的理想的历程中,人合理生存的最基本的就是人道、人性。从图像中,我们感受到为争取合理的生存,人类的追求、挣扎、麻木、规训、坚守、伤害、挫折,灵魂的扭曲。而方力钧却在图像之外冷眼旁观,清醒思考。这是一种属于民间和底层社会人文的深度体验。他在扑朔迷离、变幻无定的世态时风中,捕捉到了人道和人性的幽灵,那个从来没有个体而只有集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个不惜牺牲个体生命而只为了集体的一个电线杆的时代不再有了,对个性个体的尊重又来得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
因为在共享的人性中,每个人虽然都健康愉悦地生活在软性的专制里,但完全忘记了希望、恐惧与挣扎的意义。个体与时代的困境,历史与时代的书写,也使方力钧一步步建立起来了自我的思想结构和艺术形式。他以图像策略来探索人类及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困境,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现实和真实的人生,进而直面人类的精神危机。他用自己的原创艺术语言讲出了真人生。他抛开时髦的语汇,用自己的话讲出了心里的话,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问题,并书写出了自我内心深处的精神高度。
我们感谢方力钧,因为在那个只有一元化的创作方式、表达方式时,方力钧用他的光头,用他的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有着深度思考和真实表达,他的这一颠覆惯习认知的表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这个时代艺术的发展。当方力钧重新以共享的人性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生存现实、生存处境时,他不仅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建构起自我的一种艺术人生态度和方氏美学体系。在一元化的强音中,方力钧如一条涓涓细流,默默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他的核心叙事主旨——共享的人性间,他让我们在缤纷的喧哗中,在躁动浮华中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心而不至于失语和迷茫。他的艺术始终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参照和启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重新界定认识艺术的勇气策略和方法,他在自我孤寂的探索中唤起了人们一种起码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即对人的尊重。
二、大历史缠结个体小命运
当我们再识方力钧时,很显然是不能仅仅聚焦于其名声。而其一以贯之的特别是近几年的视觉文本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情境中重新认识解读方力钧提供帮助。这些视觉讲述很大程度上是方力钧自我书写的生态原貌,不仅为阅读者勾勒出了他的思想历程的脉络图,而深藏其叙事主线的“大历史缠结个体小命运”,亦让阅读者体察到其敏感的艺术系统常常以一种令人吃惊的袒露召唤出他所处时代的新的价值观。
对于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方力钧而言,其生命中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文革”和“改革开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他经历的大历史,可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变化,这不可否认亦不可置疑地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生存记忆。他的命运、经历、视觉叙事都与这个巨变的时代有关联。很显然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过程,如果说“文革”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那么“改革开放”则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当我们告别计划经济而走向市场开放,当我们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走向全面改革开放,方力钧亦一步步告别了青春,告别了革命年代,逐渐开启了他日后在这个新秩序、新时代来临时的浪漫而又不朽的传奇。
《2014》木刻版画 122×163cm 2014年
汪晖在《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中这样写道:“从80年代末发展至今的一个进程,其特征是市场时代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巨变。同时,它‘也许会像许多时代的终结一样’,90年代的离去需要一个事件作为标记。”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这一时代的认知与反思,还显得相当匆忙和局促。大约到1990年代的中期,中国知识分子才从前一个震荡中复苏,将目光从对过去的沉思转向我们置身的这个陌生时代的思考。北岛亦在《波兰来客》中感伤怀念90年代以前的那种社会情境:“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时期的方力钧却敏锐地感觉到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转型,他开始思考用怎样的方式去回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他试图做出新的思考和解释。他开始尝试完成一个个预示着社会转型思维变革的视觉图景。方力钧不期然参与了一个时代的巨变。与巨变时代的不期而遇,让方力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写者和记录者。而新的世界秩序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走向终结,旧的社会秩序下惯习的认知标准行将被淘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行将到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图像谱系、叙事特征和功能,人物的底层命运,他以自我原创的图像符号和更加多元的叙事路径,在图像间、词语间、符号间,日渐摆脱了“浮世萦绕”的困境。他的视觉表达和真诚思考也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巨变。而其作品深层次的批判力度也使他赢得了诸多光环和标签。但在光环和标签之外,那个数不尽的真诚与真情、内心的激荡与才情、细腻与细致、周到与善良、笃实与沉静、淡定从容与勤奋而特立独行的方力钧,那就是方力钧构建了一套自我的知识谱系。他的艺术方式、概念范畴、思维理路、艺术天赋及边缘的文化立场,透露出的是他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一种难得的孤独和寂寞、清醒和忧愤。他看透了规训带来的麻木欢愉和感激涕零,看透了世间的虚伪和势利。
《2013-2015》 套色木刻 122cmx163cm 2015年
《2013-2015》 套色木刻 244cmx122cm 2015年
方力钧图像中的人物都有着一种在方力钧图像里的快乐与愉悦。他们自在舒适,不思考,麻木而又茫然。难怪汪曾祺曰“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他抽离出种种的社会内容,以开放式的全景式构图营构出一种大空间气象、大场面、大结构、大气势,众多人物的排列,但也不乏小生命、小人物、小细节和微表情。在其精擅的简洁而不简单的视觉语言中呈现出了一种神话、童话王国和奇幻场景,引导阅读者一步步走近他那无限想象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视觉图景充满着诸多虚幻的愿景,鲜花、蓝天、白云、阳光普照、渔网、大气、水、飞翔的孩子、蝴蝶……社会亦如这错综复杂的网,这里面寄寓着他的大爱大善、梦幻及烦恼、苦闷与彷徨无奈的心绪,又有着大生活的幻想,还有着极小、极平庸的俗念。但忧愤与忧伤的思绪还是能油然让阅读者体会到。
他的大尺幅版画,无疑是带有颠覆性的。大尺幅空间与小人物的强烈对比,空间图景常常超出惯有的尺寸,在大空间中却往往表现着小尺度空间和小人物的卑微,这才映衬出人与人生的渺小。他有时带有一种执着的荒谬,有时又故意表达出一种荒谬,在他精心营构的空间中,阅读者可以发现他的耐心、他的精细、他的繁密,及小心翼翼,更有一种精准。如果没有超强的控制能力和超凡的细心与耐心,绝对不会如此细致。事实是,它也带来诸多误读。阅读者往往会被其图像的气势恢弘而迷惑,而对其精心、精密、精致之处,往往会缺乏耐心。他的诸多图像有时就在为那些小生灵、那些回到孩童时的孤独与无助营造世界。在他强调众生平等的理念中,他们如一粒沙、一片叶会被大尺度、大空间消解得无影无踪。但方力钧捕捉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瞬间,完成着自我艺术的想象。
他的图像世界充斥着大胆的想象和离奇的幻想,奇异怪诞,似人非人、似鸟非鸟、似鱼非鱼,有时又有成排秩序而又结队的光头男孩,有时又有旋涡状的大气、云彩,亦有长出翅膀作陶醉状飞翔的孩子。这种非现实的空间,超自然想象,无疑是寄寓着人们的一种精神理想,更包含有种自由和梦想。既然现实是如此的禁锢,他在图像中却可以放飞想象,奔腾激情,编织梦想,构筑未来的精神图景。如此,人神同一,历史与现实同在,虚拟与未来共享,过去与未来并存,各种荒诞不经的离奇想象与极致的细节描绘相交织,比如网线的纠结与繁密,各类花鸟鱼虫、蝴蝶、飞禽与人的混杂与共生,共同构成了方力钧奇幻诡异而又浪漫的精神图景。人的现实世界与神话、童话世界相交织,以期直达建构一个美丽新世界的梦想。大胆的想象和哲思又有种恰到好处的幽默与狡黠。他开创性地构筑了一个未来的童话世界,他在欢乐的表象间呈现出隐含着的种种无奈与伤痛。他虽然用激情去想象再造了一个永远属于方力钧,并能无限延伸的未来世界,稍细心观察他的水和云都是无边际的,他用图像世界慢慢改变着社会的认知。这种勇气策略亦来自于他感知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他虽然描绘的不是现实生活,有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生存记忆,但艺术的真实又的确离不开生活的真实。其实他借助这种无穷尽的精神想象,去对社会进行一场场有预知和预判的复活和表演,他不仅再现了一个虚拟的未知世界、童话王国、现实之境,而其图像表达的非线性叙事亦打破了时间、地点的局限,似有种穿越远古、现在和未来的臆想。由此,阅读者看到一个视觉图像中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生前与生后,变幻的视觉图景,他的表达不仅充满着离奇的猜想,更充斥着灵异和魔幻。其实他在以自我灵魂上的孤寂,带给阅读者的是一种观看现实世界的方式和其乐观旷达的生存技能。
由此,方力钧隐秘的思想和孤独的灵魂扑面而来。他其实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用他的视觉语符,在和这个社会碰撞与对话。透过那些古怪的、快乐的、前后差序的、高低间的光头,向社会发问。这是他的图像叙事,亦是他的图像政治,更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他探索的仍如前文所说的人道、人性和平等、自尊和自由。那种在快乐中傻乐,傻乐当中又和这个社会有一种疏离,这种疏离就是人性内心深处的不快乐,这也是他时刻陷入的是一种思考的孤独中。他因思想思考而孤独,又因孤独而灿烂,他是在灿烂中孤独,又得以在孤独中灿烂。这其实是“忍受着灿烂的孤独”,内里却极为精细和温柔。他在嘻笑间蕴藏着的是一种内心的沉静与笃实,及对现实生存处境的忧思与忧愤,茫然的期待与无助。在其看似随意的谈吐间,却又隐藏着他的孤独的心灵及亲雅、亲切与通透。他虽任性放言,但绝对是大情怀与真性情。正如张翎所言:“残缺和疼是生活的常态。我没有去执意寻求,它就在我的身旁。我不仅仅是记录了生活的常态,完美只是神话故事。我对神话没有兴趣。”
三、疼痛的书写
作为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方力钧而言,他不缺名声,不缺展览,但他绝对“缺”友情。他会用自己的真心与真情去善待拥抱每一位朋友。他对朋友没有豪言壮语和花言巧语,却用“血液里流淌着的都是酒精”去面对朋友。其实对于方力钧如何再解读都比不过他的生活,他作品的精彩之处就是生活、人生、交游。他把自己的生活放大为艺术,把艺术放大为做人,他行云流水般的态度及勃勃的激情的确为这个平庸的时代树立起了一座不平凡的丰碑。他不仅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艺术方式,他所开创的这种艺术生活新方式无疑带给人们的是对自由生活的追寻与喜悦。而他的与众不同的孤寂思考,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越来越常态化的社会里,社会变革的载体愈发变得不明朗,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也不再需要新的文化力量和新的命名机制,为新的文化议程鸣锣开道。社会只需要按照既有的路径和文化潮流前行即可。”凡庸的日常更在时刻提醒如何保持自身的正直而不随波逐流,才更难能可贵。如果迫于方力钧名声名气而未必真正意识到作品的思想和力量。或许方力钧并不属于我们给定的那些标签,或许那些标签讲得不透彻,其实阅读方力钧,其视觉表达的复杂性、矛盾性、多样性,着实很考验阅读者和研究者的眼力和思想。因为他放弃的是人们惯习的那套修辞及其相联系的视觉表达和阅读的秩序,而独创出一套自我的视觉修辞,即隐匿于图像深处的关于疼痛的书写,而关于疼痛的书写亦贯穿着他多个视觉文本间。
疼痛其实是贯穿其创作的一条“隐蔽的战线”。方力钧是一个严重被其表象“遮蔽”的人,他虽外表粗放,言词犀利,他始终在研究“疼”的问题。他的作品多个系列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疼痛的信息,这里隐含的是人性之疼、社会之疼、现实之疼,他的这些视觉图像世界弥漫着的是他研究时代的苦难和勇气。在他的图像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两面和多面,一个人的两面和多面。有时一幅图像的表达就要把发生的所有事都给予了表达,他用图像记录而且是真实记录社会现实中普通人的痛苦和眼泪,有时又是充满着感激涕零和泪流满面,但一种灰暗和无奈的气息往往又直逼你的心灵。他无法回避,更无法逃离,因为他的生存实境和真实处境让他无法回避,更无法逃离。因为他的生存实境和真实处境让他无法回避真实的思考。他观察的是所有的人,特别是社会转型间的痛苦、诚信信仰的缺失与追寻、梦想的实现,所有的碎片与坍塌与所有疼痛的结局,有些疼痛是一瞬间,有些疼痛却是一声撕心裂肺的爱与痛。支离破碎的现实与图像中人物的快乐、傻乐是有距离的,他以一种内化于心的基调、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书写着自我及这个社会。福柯讲“为了隐藏我们的面孔,在我们自己的书写中埋葬我们自己。”
他用自我的图像一次次向阅读者发出这样的警示:“我们需要继续感知痛楚,承受压抑或孤独,或是忍受。”因为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场实验,在人与自然相契的未来,热情、努力、奋斗、梦想及混杂着爱与痛苦的生命体验。
方力钧用图像掏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记忆……不幸、悲伤、哀怨……有时图像中明明装载着的是欢乐颂,但图像之外的疼痛与忧伤还是那么沁人心脾。
虽然方力钧展示的有时就是一些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但在美丽图景的背后又是我们今天的真实遭遇。当我们有勇气去直面那些光鲜背后的贫困、绝望、暴力、恐惧和死亡之时,就会发现闪耀于他内心深处隐蔽的伤痛。那是一种坚韧、怜悯、不屈和希望。
当阅读者通过再识方力钧在看今天中国艺术怎么面对历史和全球化挑战时,很多传统思想在无形中融在身体里。其实方力钧的艺术更属于未来,因为他回应了全球性的问题而超越了个人小问题的局限。他的艺术必然在未来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甚至对其他文化也很有启示性。难怪别林斯基发生这样的感叹:“任何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欢乐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感官和代表。”
在新的国际秩序和新的时代文化情境中,方力钧以深深的现实批判的勇气和力量揭示出了转型社会所带来的焦虑与阵痛,暴露了转型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性别与阶级上的弊端与问题。因为这种疼痛书写,描绘讲述的并不是虚构,而是比现实更为真实的存在。所以说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身上都留有时代深深的烙印。而方力钧的时代烙印恰恰是其视觉表达所呈现出的生存现实与境遇的关注与诘问,是蕴藏其图像间的深刻思考、才情激荡及大气磅礴的叙事深度和广度,进而透现出其所置身的风云变幻的社会及其风雷激荡的人生。
四、裂变与承续
(一)瓷的裂变
方力钧近期的陶瓷系列,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动荡和不安、惊恐和犹疑,及莫名的幻灭感,这也打破了对其所熟知和精擅的视觉表达的印象,他以陶瓷的属性将其与生存实境相共生。其实走到这个阶段的方力钧,他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以更加自我的形象和个性化经验、多元化的叙事路径而走向更加深入的表达。可以这么讲,陶瓷的产生亦是他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自找麻烦。他把专属于自我的独特体验倾泻而出,强烈的艺术原创品性不仅来自他的自信,他的沉静,他的艺术生命的顽强。他以一种坍塌易碎的概念诏示出了他的深沉、雄浑、宏大与深邃。
《2016》陶瓷 108×105×78 cm 2016年
面对政治偶像的消失和资本神庙的兴起,面对与消费主义缔约,与体制谋合,文化越来越丧失批判的锋芒和思想的力度。而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才能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之格局。特别是在普遍失语的当下,如何应对已经一片片碎裂的文化,当新的文化方案远未成型,人类未来新型的共同体亦没有生成,他用最东方、最传统、最带有民族根性的陶瓷,试图挣脱被消费的枷锁。
一个全然崩坏彻底绝望的社会图景,文明崩溃坍塌后的遗存废墟就这样突如其来。面对这些似坍塌又没有或行将崩溃的陶瓷,其惊人的对社会时局未来的预判、预知或先验性的感知系统,所召唤出来的所处这个时代新的价值观着实令阅读者惊叹,浸润在陶瓷中的悲情往往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时局与现实的深深的失望。在其看似随意的堆砌间,漫不经心的表达间,无疑又透露出他的几分尖锐,几分狡黠,几分直率和坦荡。在陶瓷与陶瓷间,又充斥着的是一种悖论中的悖论,戏剧中的戏剧,经典中的经典,难题中的难题……
《2015夏》 陶瓷 47cm×47cm×45.5cm 2015年
陶瓷及瓷片是如此的迷人,晶莹剔透,却又令阅读者触不可及,望而生畏,生怕打扰它的安宁宁静,甚至来不得丝丝的喘息。深邃的结构,真挚而又坦白,将人类困境迷局及对未来的关切和盘托出。在一种脆弱不安的氛围中,在一种担惊害怕的焦虑中,在一种茫然的期许与幻灭中,在一种悄然的愉悦中,感受到的是冰冷现实的支离破碎与纠结网罗。裂变的瓷质如同裂变时代的痛苦心灵,而时代风向的瞬息万变和波诡云谲,亦让他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时时陷入挣扎矛盾的痛苦中。在这个裂变的时代,他的心灵很显然是孤独和痛苦的,而生命的刹那与永恒,令阅读者既陶醉其间,又不时想抽身远离,而对生命社会意义的感悟和认知无疑又有着独特的深刻而又多元的。阅读者不难发现,传统语汇陶瓷经方力钧的再造,已经被抽离出原有的文化情境,而被重新编码给定了一个新的形象符号,同时释放出了对于当代文化与现实的一种强烈的幻灭感。一个有良知的视觉知识分子是无法对于这个无聊时代而无动于衷的,他的社会良心与良知亦导致他以个人的方式凸现对当代社会与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和洞察性的激情表达。因为现实是虚幻的,而梦常常会被现实击的粉碎,特别是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在这个时期发生着3000年未有之剧烈震荡与变革,传统文明一步步转向了现代文明,农耕文明一步步转向了现代工业文明,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也使我们的社会跑步由乡土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多种文明形态的混搭与交融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进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生存实境,如何沟通中国与世界,如何应对已有的国际秩序,如果开拓一种新思路,建成一个有着现代文明秩序的或者再造一个新秩序,寻找到一个另类的出路,其间只有在碰撞、对抗、反抗和博弈与斗争中才能激发出并产生新的能量。而对秩序的抵抗无疑又是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裂变所蕴藏着的巨大危机,阅读者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一种危险结局,陶瓷未来命运的终将坍塌与人类被毁的潜在性有可能寓言式上演。由此,我们也从一个政治虚假的社会日益走向的是商业虚假的易碎的社会。他以陶瓷的特质在思考都市化进程及人类的未来。他以一个个行将坍塌的陶瓷所构筑的非现实的场景去预演都市未来人类的生存状况,再一次透过那些迷人而又脆弱的瓷片彰显出深刻的内省特质和来自心灵深处的诘问。他超越了媒材及其特定属性,超越了个人思想的精神窄化,从而尝试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和关注。
面对这些瓷片,短暂、瞬间、偶然,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充满着忧虑。这里面充斥着尘埃、光线、叫喊,撕心裂肺的快乐和喧嚣同在。其实任何一个瓷片都有着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面孔,流动多变,极富艺术的想象,不仅仅呈现出的是一种碎片之美,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和一种臻与极致的情感。
陶瓷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活的实验,期间又隐匿着混杂着热情、努力、梦想、临界点和痛苦的体验,从中他找出自己,发现自己。这些陶瓷游移在存在虚无之间,它给阅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纯粹的存在,但这个存在又这么显得不可一击。它易碎易毁灭,瞬间是美好的,但瞬间又是可怕的,在莫名的幻灭感中,又隐约感受到一种试图“落个大地白茫茫真干净”的痛快淋漓。他描绘着一种无序中的有序和放任状态,或行将失序的尴尬,也表现出了由内而外所经历的分裂和斗争,充满着原始的冲动和无意识本能。灵动的瓷片颜色各异,多个块面也如同他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和叙事路径。那么21世纪的中国又终将面对什么样的秩序?而透过变异的瓷片,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问题、中国性,甚至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从去传统到再传统的思绪不能不撞击着阅读者的心灵。
(二)水墨的承续
《2015.6.1》 纸本水墨 45.7cmx35.2cm 2015年
对于当代艺术的领军代表,方力钧在对传统文化陶瓷抱以极大的热情之时,另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特质——水墨亦让他难舍难分。如果说瓷的裂变引发对于中国诸多问题和未来社会图景进行思考的话,那么水墨图像则是传统的承续,是一种艺术黏合剂和社会的黏合剂。他酷爱旅行,在旅行中充实着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闪光的思想光斑可以在瞬间留住,为以后的鸿篇巨制提供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水墨图像亦反映出他的“交游”,而艺术史研究中,在对艺术家的风格、样式、师承进行梳理时,交游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以自己身边的朋友为“内容”,每个朋友的精彩之处,可圈可点之神情被他捕捉到了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之境界。特别是为同道所熟知的“广义像”、“李津像”、“杜坚像”、“中望像”、“立平像”、“张骏像”、“卢浩像”、“少峰像”……从中不难发现,他骨子里对朋友的深情与厚谊。他试图用水墨来描绘社会的某个层面,而且不厌其烦满含深情地记录着这些朋友们,精英的、大众的、普通的,他用水墨图像创造了一个亲情友情的知识圈,而这个圈子无疑见证、参与、推动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向前。水墨语言的自由、流动、明快、简洁、力度,又透露出其在幽默中的隐含的丝丝狡黠。这是一种从传统出发,又不拘泥于传统,甚至超越传统的努力,从守护传统到聚焦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另类现代性诉求。
《2012.7.11》纸本水墨 24.6×33.5cm 2012年
《2012夏》纸本水墨 43×37cm 2012年
五、北方的狼
猛兽的凶狠与凶恶很少出现在方力钧的视觉表达间,但近期的狼、熊、狗不仅龇牙咧嘴,露出凶相,深褐色的调子,震颤着每一个走近它的阅读者的心灵。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敏感而又深刻的体验。是什么让这些猛兽张开了血盆大口?是什么让它们如此狂怒激动?是愤怒亦或说是控诉。原始的粗野与冲动,荒蛮的激情,既紧张不安又充满着挑衅,猛兽的凶狠凌厉与伺机而动,一个文明的全然崩溃和彻底绝望的社会图景,深刻的迷茫和忧虑时时在提醒着阅读者,这其实真不是一个自觉清醒的时代。相反,是一个迷思、犬儒,充满着现代化的焦虑不安,又深信别无选择的年代。他的精神痛苦来自动物和人的共生和对立,动物蔑视既有的平庸秩序,人则意味着驯服、教养和觉悟。这里面透视着一种彻底粉碎平庸秩序的预感,隐匿着一种对抗。偶尔出现的蜡烛,则是他通向另一种生活,理解自我,充实自我的另一种途径。的确,现代都市带来的是霓虹灯、高架路和贪图轰动效应,欲望难以满足。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焦虑和强烈的痛楚感,进一步而来的则是混乱的大都市感觉。贫困、犯罪和绝望的黑色情绪如同他深褐色的视觉图景,这里面有着一种无声无息的,黑云压城欲摧式的讨论。“真正让我们恐惧的是什么?” 这正是他要向阅读者倾诉的。他有着一种预言式的自省式的思考,比如反人类中心主义,内化着的矛盾和当下的生存处境如同当今的世界是分崩离析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不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国家与国家间的纷争。其实,真正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对人类内心邪恶和黑暗的恐惧,以及面对人类的异化、政治国家对时空产生的荒诞感,有时人类毫无理性的肆意妄为,这种暴力恐怕是深植于现代人心中的。
其实方力钧的艺术一直试图在寻找问题,寻找新的问题,更新的问题……他在一个人人感觉良好的盛世,却处处弥漫着他的孤独与忧愤。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预示着社会转型思维变革的视觉图景。他不断给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艺术上的难题,他的一次次的视觉转向无不弥漫着对自我的颠覆与超越,而对自我的颠覆与超越显然贯穿着他艺术创作的起始到现在。非如此,其原创的品性,难以抑制的才情,才可以尽情释放其神圣的光景。
方力钧给这个时代留下了这样一个难以企及的名字及有着无尽传说的方力钧。
方力钧是这个时代的传奇。
而这个传奇仍在继续着……
2016年10月14日晚8:50于东湖三官殿
编辑: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