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君作品“傻笑”的背后,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
2017-12-19 11:02:1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被某人的一个笑话或行为逗得喘不了气,而导致撕心裂肺的痛。这类含痛的笑其实和笑话本身无关系,已超越常识中我们对于笑的定义,转化为一种近乎疯癫的行为。而在艺术中,从东到西,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艺术的千年中,除了如《蒙娜丽莎》中那含蓄的微笑与东方佛造像那慈悲上翘的嘴角,不要说这种疯癫的傻笑,就连正常的笑容都很少会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但在当代的中国艺术中,却有那么一人,将这种疯癫,乃至笑烂了嘴的傻笑镶嵌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我的标志,并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对其延生、发展。

看到疯癫、傻笑、笑烂了嘴等关键词,对中国当代艺术熟悉的人,应该已经知道说的是谁了。但那你又是否了解他——岳敏君,“傻笑”背后的意图与诞生的缘由?

\

岳敏君是谁?

岳敏君是谁?或许大部分人认为,他不就是在艺术市场中被万众追捧的“f4”之一,不就是在2008年作为唯一中国人入选纽约时代周刊“2007年度风云人物”之人吗?但这个岳敏君只是已被大众认知的岳敏君,对于那个傻笑形成之源,早年的岳敏君你又知道多少?

\

如今国内的艺术媒体,对于岳敏君的艺术梳理与介绍大部分都放在了90年代后期,其成名后的阶段。只有少部分的艺术批评家将其成长与“傻笑”成因做了相关分析,冀少峰便是其中一位。在冀少峰看来,岳敏君的少年时期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与永无止境地解答精神困惑:

1971年和兄弟在一起。右一:岳敏君
1971年和兄弟在一起。右一:岳敏君

谈起岳敏君,人们往往会想起他的“傻笑”,的确岳敏君的崛起,不能不说带有某种传奇性色彩,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傻笑”已成为一种样式和符号,更因为这种样式和符号的简洁、直率而且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随着岳敏君和他的“傻笑”不断走向国内和国际的展览,它不仅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这个符号还裹挟着岳敏君童年的回忆和浪漫主义的幻想,及永无止境地充满着精神困惑的寻找,给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由此也奠定了岳敏君在当代艺术版图中真实而又牢固的位置。(冀少峰)

《画家和他的朋友们》1991年
《画家和他的朋友们》1991年

在冀少峰所撰写的《1960系列专题二是什么让岳敏君与众不同?》一文中,青少年时期的岳敏君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则是,60年代出身的他们这一代,由于青少年时期身处在“文革尾巴”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夹缝中,既没有有过文革那种“激动人心”大时代的经历,又对国家极速改革与市场极速市场的方式感到迷茫。以至于他们这一代自我感觉犹如一根无足轻重的羽毛,在时代与时空中飘荡。

《轰轰》1993年
《轰轰》1993年

《金鱼》1993年
《金鱼》1993年

“我们诞生在60年代,当世界正处于激变的时刻我们还不懂事,当我们长大了,听说着、回味着那个大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事迹与风景,我们的遗憾是那么大。我们轻易地被60年代甩了出来,成了他最无足轻重的尾声和一根羽毛。崔健对我们这代人的总结:红旗下的蛋,但是,它下得太晚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宿命:一方面,我们不甘平庸,因为我们毕竟赶上了大时代的尾声……”(许晖《疏离》节选)

《希阿岛的屠杀》1994年
《希阿岛的屠杀》1994年

而另一则来自岳敏君自身的生活经历;岳敏君生于大庆,长在湖南、湖北,求学于河北师范大学;做过海上钻井平台的电工,当过学院老师,而这种种快速、流离般的身份与场所的转换,让其形成了不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以至于90年代初期,当国内的个人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时,岳敏君也主动放弃自己在体制内所拥有的一切,选择“落草”于圆明园,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处决》1996年
《处决》1996年

“随着80年代‘学潮’的一去不复返和英雄主义的失落,青年艺术家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陷入一种信仰危机中,感到无所适从和精神困惑,因此,新生代画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写实的形象来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但画面上的情调是消沉的,令人失望的;还有一种类型是调侃的、反讽的,在题材与主题上反映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倾向,以及对正在兴起的都市文化的兴趣,与80年代的非官方的乡土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易英)

1991年圆明园工作室
1991年圆明园工作室

这两点,或许也能从侧面解读其“傻笑”背后的初原,以及其以后由“傻笑”所延伸出的处理”与“迷宫”等系列题材的创作动机。

“岳敏君经历过新经济的繁荣,这些经历异常清晰地体现在这张脸上。这个笑容不仅仅滑稽可笑,它表达着在繁荣景象的阴影下,深度不安的情绪。被贴上‘玩世现实主义’的标签,这个笑容被解释为荒谬一切的玩笑,或者是生活中欢乐的形象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时代周刊)

1990年河北画室,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1990年河北画室,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从展览说起

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当然最为关键;但有时从某种角度来讲,展览或许更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展览不仅涵纳了艺术家每个阶段的作品,并进行解读。更甚者,有些展览的动机已超越了作品本身,成为艺术家艺术态度的宣言,19世纪中期印象派所举办的落选展便是如此。而对于岳敏君来说,他的第一个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自由引导人民》1996年
《自由引导人民》1996年

第一声呐喊——“S造型艺术展”

对于岳敏君来说,1987年他和两个同学在河北博物馆举办的“S造型艺术展”,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初试牛刀,也是他艺术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岳敏君与两位同学,以“S造型艺术展”,对当时轰轰烈烈的’85美术思潮进行了回应。冀少峰曾对这次展览有过以下的评价:

《教皇》1997年
《教皇》1997年

“这个展览在当时美术界,甚至是本地区也并不怎么知名,并未得到圈内的响应,但作为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举措,这个展览还是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因为很多教师在这种纷纭变幻的社会思潮面前还未来得及响应,甚至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又怎么能要求一个自己的学生怎么样?因而不能不让老师和同学们震惊,展览什么并不重要,画了什么,怎么画的仍然不重要,以至于很难查询到当年的文本,只留下几张照片,作为对那次展览的明证,但重要的是’85美术思潮时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群体一样,河北的’85历史又丰富了许多。……”

因而这个展览可以视为岳敏君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第一声呐喊。

1987年河北省展览馆“S造型艺术展”展会现场
1987年河北省展览馆“S造型艺术展”展会现场

“红色的海洋”——

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创造强势舆论基础

2000年,岳敏君带着他那已经成熟的“傻笑”登陆道路伦敦,举办了个展《红色的海洋:岳敏君作品展》。伦敦,这个从1994年到1999年都没有和岳敏君“邂逅”的欧洲最重要也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终于迎来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画家和他自我复制的偶像作品。当天,岳敏君顶着“国际当红中国当代画家”这个略显拗口的帽子参与了相关活动,并先后接受了BBC和CNN的访问。而该展览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岳敏君,乃至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市场创造了更强势的舆论基础。

1987年河北省展览馆“S造型艺术展”展会现场2
1987年河北省展览馆“S造型艺术展”展会现场2

偶像的复制与制作

而从2006年的个展“复制偶像”开始,在此后的多个个展中,“偶像”一词都出现在了其展览主题中,如2013在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偶像制作”与2017在如今在武汉美术馆所举办的“偶像中的圆形”。

对于“偶像”,十年前栗宪庭和岳敏君有个对话。岳:“现在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中国现在社会不像其他时代,好像造不出什么偶像来了。商业的偶像,那边刚刚出现,这边就倒了,歌星刚红了又不行了,政治上的人物也是这样。”栗说:“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偶像就越来越肤浅。你在制造肤浅的偶像。现在不是说争着上电视,为了先混个脸熟吗,你不断地重复制造自己傻笑和怪动作的作品,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触及到你说的这个偶像频繁起落的时代感觉了。”

《公主》1997年
《公主》1997年

而在06年“复制偶像”展览的策展人冯博一眼中,“偶像”是这样的:

岳敏君是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主要是以一系列傻笑的光头“偶像”而着称。这些偶像色调艳丽、形态怪异,甚至还有些血腥气。虽然是一种赖皮赖脸的嬉笑,却又有着犯忌般的快感与幽默。他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张扬的叙事,放纵的想象,不间断地实验,以荒谬的形式凸显存在的本质。可以看出岳敏君的用意是把画面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视觉形象同时赋予了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最大效果,具有明确、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于是,视觉的图像从非现实的层面进入到一个可以指涉的现实层面,以此来表达他对当下现实社会生存的深刻关注。所以,与其说这是被时代复制了他自己的统一表情,不如说是岳敏君在制造一种具有中国历史与时代特征的“偶像”。(冯博一)

《革命者》2000年
《革命者》2000年

《垃圾场》2003年
《垃圾场》2003年

“迷宫”,被迷的是自我还是传统文化

在“笑脸”之后,岳敏君用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什么是艺术”?而从2012开始的“迷宫”系列作品展,既表明了岳敏君内心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也说明作为一个富于思考的艺术家,他始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保持着阅读和对问题的分析。“迷宫”不仅仅是一次创作的尝试,还是岳敏君思考的一次转换。在岳敏君的“迷宫”中,传统的符号与现代事物并置,农耕时代的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遇。岳敏君并非要回归传统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从批判的角度来回首这些传统艺术家。通过对传统绘画中笔墨趣味和经营秩序的解构与重组,绘画中的讽刺与反省姿态也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从早期对政治的直接讨论中抽身而出,转而探寻表象之下的文化心理,从对人类共识的文化背景中转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思考。

《大笨鸟》2004年
《大笨鸟》2004年

《大天鹅》2005年
《大天鹅》2005年

傻笑背后的另一种可能

至今,岳敏君的作品虽然已从“傻笑”延生到了“处理”、“迷宫”、“名画”等系列;但这也不可动摇,其“傻笑”已成为他标志性的图像记忆。对于那些“傻笑”的解读,岳敏君始终认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笑,因为在笑的时候,人们是不思考的。但这看似玩世不恭,愚蠢的傻笑下,会不会隐藏着另外的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便是文章初段所提到的“因笑而痛”。

《大天鹅》2006年
《大天鹅》2006年

《草地上的午餐》2006年
《草地上的午餐》2006年

作为一名艺术家,最为重要一点便是对所在当下的感与受,感受是因,表达是果,一切艺术品的最终形态都有其因果关联。当岳敏君以“傻笑”反应出当下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时,会不会也以这些怪诞、焦虑困惑的笑脸与动作,对现状感到痛心。而这种“痛”,不仅是艺术家对快速变迁中的社会的真实表达,更是一为艺术家立处于社会所担当的职责。当以“傻笑”释放出内心压力之后,或许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重新出发,才会希望与憧憬“明天会更好”。

《大风大浪》2007年
《大风大浪》2007年

《后花园》2007年
《后花园》2007年

《迎客松》2007年
《迎客松》2007年

《永恒的记忆》2007年
《永恒的记忆》2007年

《公元3009》2008年
《公元3009》2008年

《再肖像系列》2009年
《再肖像系列》2009年

《占领总统府》2009年
《占领总统府》2009年

《基督复活》2010年
《基督复活》2010年

《八大山人》2011年
《八大山人》2011年

《重叠系列》2012年
《重叠系列》2012年

《迷宫-3 乾隆》2013年
《迷宫-3 乾隆》2013年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