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庞茂琨90年代作品展”于5月19日在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展览展出了十七件庞茂琨创作于90年代的油画作品,主题涵盖了人像、静物、空间和风景。这些早期作品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既可追溯到先前的乡土绘画,又可承接至现代的创新之作。
无论是取材自凉山彝族的乡土伤痕,还是自拍视角下的社会百态,庞茂琨细腻的古典技法更多承载的是审视的语言。庞茂琨将巴蜀之地孕育的自然野性和都市喧闹培养的沉静克制完美融合。继承着古朴的传统,也发扬着当代的敏锐。
风景 73x92cm 布面油画 1992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青花静物 布面油画 1994
上世纪80年代,把古典主义当作参照和起点
无论是取材自凉山彝族的乡土伤痕,庞茂琨将巴蜀之地孕育的自然野性和都市喧闹培养的沉静克制完美融合。
绿坡 60x75cm 布面油画 199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庞茂琨因为那幅《苹果熟了》崭露头角,作品《苹果熟了》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同时该作品及创作谈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由此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同年,庞茂琨才结束他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习。
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庞茂琨笔下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描绘的延续,少数民族的图示与风格与他极为擅长的古典主义风格融合完美,同时作品在那个年代所承载的特有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符号在他作品特有的朦胧而柔和的光线下定格。
庞茂琨2000年以前的创作与当代艺术语境下现实主义的衍生轨迹是有内在联系的。1983年,庞茂琨创作了《苹果熟了》。这是一件乡土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不过在精神基调上,静穆与优美的古典气质与早期“伤痕”、“乡土绘画”的凝重与苦涩感拉开了距离。他的《苹果熟了》和后来的彝族题材则为“乡土绘画”注入了活力,不仅为乡土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形式语汇,增强了表现性,而且将其引向了少数民族题材。(何桂彦)
空寂之境 92x73cm 布面油画 1992
犛牛 59.8x49cm 布面油画 1990
浅滩余辉 60x73cm 布面油画 1992
逐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语言
然而正如著名策展人冯博一所说,“庞茂琨是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家,我所指的“实验性”是指:不论从绘画的内部,还是他的每一个创作阶段,庞茂琨都在不断地尝试。就他的造型能力、色彩等技术层面而言,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家。可是他并不满足,从早期创作的彝族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一直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别清晰的变化。可以说,庞茂琨不是一个固守和延续一种模式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对应着其所处中国社会现实,庞茂琨一直比较敏感,时刻在观察、思考着当下社会、文化艺术的状态,尤其是日常的生存状态。因为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敏感,将导致他在艺术方法、样式、题材、媒介等一系列的改变。”
室内一隅之二 73x63.5cm 布面油画 1993
于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时代的变化和影响也逐步发生在庞茂琨身上。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上的置换,这一经历暗合了他在创作内容选择上的转变。柔和光线下室内的一角,亦或是女性优雅身姿变换的一瞬,卸下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承载,开始关注眼下现实的生活。
可以说,1988年至1993年之间的作品则是艺术家个人创作脉络中倾向于现实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抒情现实主义的风格。这批作品不是对外部表象世界进行直接的再现,与 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也相去甚远——对现实的场景不做过多的交代,简化背景中的内容,尽力将人物的动态凝固下来,捕捉人物在某一刻的心理状态,同时构筑一种肃穆、庄重的画面氛围。虽然说这批作品在语言上具有古典气质,但从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概括与个人风格的经营上,流露出的则是浓郁的现代意味。(何桂彦)
空 73x60.5cm 布面油画 1993
也正如庞茂琨自己所说,他只是“把古典主义当作参照和起点”,来“逐步寻找自己真正的绘画风格和语言”。同时,他也认为:艺术就是一面镜子”,从展览中他作品上的转变,我们也能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庞茂琨如何一步步将表达对象从简单的人与物,进入到个人和社会的精神世界。他的观察、观照具体而微,供人们自我观照,也呈现人们的自我观照。
书桌上的灯光 75x60cm 布面油画 1994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早行》陈与义
《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诗人在天还没亮时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风露中已经行走多时,即使穿着厚重的衣服,仍觉寒冷。而早行在外,无人作伴,唯有虫鸣,作者似乎还没有完全睡醒,孤寂而懵懵憕憕地在晨露中前行。
小野花 60x50cm 布面油画 1992
诗文无疑也暗示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艺术家们,当然也包括庞茂琨在内,在当代艺术之路中不懈的思考与探索,即便孤寂,不停前行;而本次展览无疑也给身处当下的我们,一场生动、鲜明,重现历史的教育课堂。
屋角 72x92cm 布面油画 1992
对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负责人林正的采访:
99艺术网:1998年,台湾山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古典与现代的映像——庞茂琨油画作品展”将庞茂琨当时十多年来作品集中整理、展示。二十年后,在北京的山艺术·林正艺术空间举办庞茂琨90年代作品展,能谈谈这次展览的初衷?
林正:这次展览可以作为我们对一批四川艺术家作品收藏梳理的一部分,上次展览的罗中立的作品,这次是庞茂琨的作品。早期在收藏的时候并没有做过系统的梳理,所以希望经过这几次展览能够慢慢分类研究。评论家何桂彦曾对庞茂琨作品做了时期的分类,这次展出尽量以早期小品、同时影响后期的作品为主。
金色的庭院 74x59.5cm 布面油画 1993
99艺术网: 其中这些“影响后期的作品”,具体表现在哪里?
林正:展览的作品分为几个部分:静物、风景、人像和空间。作品中的人物头像可以说是影响之后他画的朦胧系列作品;还有件人像作品中使用的颜色和也在他后期作品中大量使用;同时展览作品中室内的情景也能透露出后来他所创作的一系列相关作品。另外,从他的人物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早期就已经想要突破写实的人物,已经试着将写实肖像画做不一样的尝试。
彝族文物 50x60cm 布面油画 1992
老人肖像 40x30cm 木板油画 1998
那家的俏姑娘 60.5x50cm 布面油画 1992
99艺术网: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既有早期的彝族系列的延续,又有承接至现代,题材、角度都发生转变的作品?
林正:其实很多艺术家现在的状态都一定会受到早期的影响。就像本次展览的题目“早行”,就是想针对艺术家早期绘画风格的变化。在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想法,而在作品中,我们也可看到他其实已经慢慢找出自己的东西。
椅子上的静物 75x59.7cm 布面油画 1996
99艺术网:本次展览对于当下的意义? 曾经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如今变成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同时还成为四川美院的院长长,展览记录了曾经青年艺术家庞茂琨的探索和改变,也期许给当下青年艺术家以启迪?
林正:我觉得透过展览年轻人可以了解当时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当时的讯息非常闭塞,当时的青年艺术家们辛苦的透过任何可以看到的方式来临摹。有时候国外画册是放在玻璃柜内,只有几个小时的开放时间,当时也没有手机可以拍照,相机也很贵,他们只能凭着记忆去临摹作品,但时间有限,大家都是聚精会神的将细节记到脑子里。正因为所有的图像都是在记忆内,不准确,也造成当时的绘画风格。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写实还有朦胧的风格可能也是这样来的。
相比于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更多的讯息其实比讯息的匮乏是幸福很多的,并且现在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也经历过很多起起伏伏。如果青年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更多的讯息其实对艺术家来说是很好的事情。
远山 92x72.5cm 布面油画 1994
99艺术网:前面谈到梳理所收藏的四川艺术家的作品,不管是前面展览中罗中立的作品,还是何多苓的早期作品,包括这次展览的庞茂琨90年代作品,是否可以表明空间在当下比较纷乱状态中不变的坚持和一致的态度?
林正:因为现在展览20世纪作品的空间不多。主要是没有当时的作品及没有很好的条件。我们能有这样的条件其实很难得,也让我觉得至少几个档期应该要做这样的梳理。其实在之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这里比较多中国早期的收藏,如果不梳理,也没人做。这样做当然也是反潮流,但我仍觉得这还是需要慢慢做的事情。在当下的状态,的确还是要有自己的态度。
关于展览:
早行:庞茂琨90年代作品展
艺术家:庞茂琨
展览地点: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2018.05.19~2018.06.24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