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子”卓别林来到了上海:在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2018-06-11 09:21:1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查理·卓别林大型回顾展日前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美术馆与爱丽舍博物馆合作,通过300多张照片、文献和近两小时的电影片段呈现了卓别林的电影生涯,与此同时,来自私人或公共机构收藏的原版海报、油画、版画作品等反映了卓别林形象对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每个人也能在他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别林儿子尤金·卓别林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说。

1889年,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伦敦沃尔沃斯区的东街。出生后的一年,他的父母就离了婚,他的父亲嗜酒如命,三十七岁时就死于过度饮酒,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精神疾病,后来被送入了疯人院。卓别林的童年几乎一直是在困窘和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七岁时,他被送到贫民习艺所,九岁时又去了八童伶木屐舞蹈班,十几岁时已经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我曾经当过报童,印刷工人,制玩具的小贩,吹玻璃的工人,医生的小用人等等”,在自传中,卓别林曾这样写道。

青年卓别林
青年卓别林

在他困苦的童年中,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记得在母亲走红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住在威斯敏斯特桥路。那儿的人都显得欢欣而和蔼,街上都是一些吸引人的店铺、酒馆和音乐厅……”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和那度日如年的幽暗岁月,成为了卓别林最早的艺术萌芽。他的父母都是戏院里的歌手,童年时他就经常跟着母亲看戏,耳濡目染。因为母亲嗓子不好,卓别林五岁那年就一次登台,代替母亲表演,而在跟随童伶舞蹈班巡回演出时,他也有机会观看了不少戏剧,并与许多小丑演员相遇。

卓别林从小就决心要当一名演员。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伦敦街头舞台”,能够看到少年卓别林是如何接近自己梦想的。1908年,他成为一名默剧演员。展览呈现了他早期的一些舞台定妆照片,比如《沉默的鸟》中的“醉汉”形象,17岁的卓别林凭借这一角色声名大噪,他因此被基石电影公司发现,从而走上银幕。

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小胡子、小礼帽、拐杖、独特的八字步——这个由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举世闻名。1914年,他在《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穿上那套使他成名的戏服,从那以后,“流浪汉”夏尔洛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电影中,这个穿着不合身礼服的“绅士流浪汉”总是对弱者施与帮助,又总是以笨拙甚至滑稽的方式反抗权威,面对困难,他总能想出一个暂时救急的解决方法,“对他而言,一切问题都有解,尽管这个世界对他并不友好。”在《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通过卓别林的电影剧照、他在拍摄片场的照片、他写的电影脚本、手稿以及不同电影片段蒙太奇式的剪辑和衔接,呈现整个电影创作的不同层次,将观众带到舞台背后,看到卓别林创作的全过程。“在展览中,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将电影的片段,同照片、图画、档案、手稿等静态的影像融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对比和对话。”展陈设计师阿德里安·卡迪 (Adrien Gardère)在展览现场说道。“因此,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一个架构,我们无意呈现电影的放映,而是将这些电影桥段作为背景,作为展览的一种色彩。”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一些被置于空间中央的银幕上放映着卓别林的电影桥段,它们与周围的剧照、手稿等形成呼应。在一块银幕的前面,还“叠放”了另一块较小的屏幕,小屏幕上呈现了“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最初的诞生,背后则是夏尔洛后来在不同电影中的表现。“相较电影的放映,我们想要展现的是卓别林漫长电影生涯的‘一瞥’。” 阿德里安·卡迪说道。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20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诞生,而彼时的卓别林仍然持续制作默片。与此同时,他通过电影配乐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配乐和表演动作互为表里,编织属于“流浪汉”的世界。

作为两位剧院演员的儿子,卓别林的生活环境一直充满音乐。他曾自学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并在1916年第一次发行了自己的乐曲。从1931年的《城市之光》开始,他共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摩登时代》中,乐曲和表演的同步,巧妙渲染了电影的氛围。《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亲自操刀的主题曲荣获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在“卓眼视界”展览上,能够看到卓别林拉小提琴的照片,以及他在电影《一个国王在纽约》中“指挥”的剧照。

查理·卓别林和助理埃迪·萨瑟兰(左)在《淘金记》片场,1924年4月©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查理·卓别林和助理埃迪·萨瑟兰(左)在《淘金记》片场,1924年4月©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卓别林的喜剧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总以为他本人就是“夏尔洛”那样永远有趣、欢乐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展览上有不少卓别林在片场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在拍摄过程中非常严肃的一面。“他非常认真刻苦。人们总认为做喜剧很容易,其实不然。你不是化了妆、穿上戏服就能成为一个小丑,而是这个小丑走入了你的生命,你最终和他合为一体。”卓别林的儿子尤金?卓别林(Eugene Chaplin)在展览现场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尤金是查理?卓别林和他的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所生的第五个孩子。相比电影,父亲对于音乐的喜爱似乎对他影响更大,他是一名录音师,曾和滚石乐队、皇后乐队、大卫·鲍伊等著名音乐人合作。“父亲为了达到完美的表演,总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尤金说道。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有趣,因为早期的喜剧更像是低俗闹剧。但后来,角色成长了,他变得更加有社会意识,电影也开始拥有社会意义。”尤金表示,于是,在《摩登时代》里,我们看到了工业社会下的生活及其结果。在《巴赞论卓别林》一书中,巴赞就写道:《摩登时代》称得上是唯一充分再现了20世纪人类面对社会和技术机械时的彷徨感的电影寓言……时间的流逝抹去了影片所处的时代背景,重新还其以古典主义的本色。”

《摩登时代》1934-1935年 ©Roy Export SAS / 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摩登时代》1934-1935年 ©Roy Export SAS / 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尤金认为,父亲的电影形象和他本人俨然是一个人,“‘流浪汉’是一个贫穷的人,他在社会底层挣扎,渴望得到尊重,不管他跌倒多少次,他总会起身,将衣服整理好,把帽子重新戴好。通过‘流浪汉’的角色,我觉得他(卓别林)传递了他想表达的东西,积极的精神。”

如果说“流浪汉”是一个时代小人物的缩影,那么后来的《大独裁者》里的“兴克尔”则表达了卓别林的反战思想。在电影的最后,被征入伍的犹太人理发师查理被误认为是独裁者兴格尔,他趁机做了一场“为自由而战斗”的大演说。人们可以从电影里兴克尔的胡子、身材、演说、残酷中认出希特勒的形象,但最终,卓别林用一番激情的反战演说“替换”了这个可怕的独裁者所留下的影响。《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展览中,它和《摩登时代》正好相对,“观众在一边欣赏无声的《摩登时代》,走到另一边,又会听到《大独裁者》中的演说。” 阿德里安·卡迪在展览现场说道。对卓别林而言,有声电影的出现不只是电影形式本身的革新,更是清晰地传达思想和情感的途径。

卓别林通过喜剧传达了他的思想,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之一。展览中展出了不少艺术家的油画、版画、拼贴作品,体现出卓别林形象对于当代艺术的广泛影响: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艺术家的创作都曾受过他的启发。在展览现场,记者还看到一件“沙滩椅运动装置”装置作品,艺术家杰雷米·戈贝(Jérémy Gobé)将卓别林标志性的走路姿势转化成了装置的机械运动。他们在作品里融入了卓别林的形象,又用各自的风格完成了新的演绎。

艺术家们基于卓别林形象创作的作品 ©余德耀美术馆
艺术家们基于卓别林形象创作的作品 ©余德耀美术馆

“在每部卓别林的电影中,你都会发现一些让你受用的东西。这是因为,在他的电影里,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尤金向“澎湃新闻”说道,每个人对于卓别林电影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正是他的电影至今仍然拥有生命力的原因。

编辑:江兵

标签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