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基斯·哈林、巴斯奎特等为代表的20世纪涂鸦艺术家的地位不再被轻视,其作品陆续被高价拍卖。而随着社交网络的腾飞,很多活跃于城市街道、广场的当代街头艺术家,尤其是涂鸦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他们举手投足间的行事风格,都汇聚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这种态势不仅让学界瞩目,将他们纳入当代艺术的评论范畴,也让嗅到商机的艺术经营者不能坐视不理,这些作品被大量引入画廊、艺博会。
放浪不羁的街头艺术该如何被纳入市场?这似乎并非一个难题。也许,只要收藏领域拥有更多的包容心,涂鸦艺术就与陈列在美术馆内的学院艺术、先锋艺术并无二致。但事实上,如果要找到形容艺术市场和街头艺术二者间关系的词汇,“融入”不如“收编”。
英国人班克斯(Banksy)是目前名声最响的涂鸦艺术家,也是最善于制造话题的鬼才之一。7月12日至8月25日,他的个展“最热点:2002—2008”在伦敦勒辛克画廊(lazinc gallery)举办。画廊主声称他们拿出了班克斯最经典的三件作品,价格在50万至150万英镑之间。而除了班克斯,环视这家门面不大的画廊,我们会发现这里聚集了大量关乎街头艺术的展览,包括喜爱将城市作为展示空间的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个展、巴黎“五月风暴”海报展,还有在名声上被视为与班克斯旗鼓相当的法国摄影艺术家JR。
班克斯个展“最热点:2002—2008”现场
其实,当我们看到在画廊中静置的作品,不能不想到JR、班克斯等人在世界各地建筑墙面、街道广场上玩出的花样。无论是可以包裹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JR摄影作品,还是班克斯在英国多弗尔小镇楼宇墙面上留下的“敲碎一颗欧盟之星”的大幅讽刺漫画,如果没有残垣断壁,JR摄影中多彩的人物面孔就不能再与环境呼应,制造冲突感;没有阴冷潮湿的英国街角小巷,班克斯笔下很多慧心巧思、针砭时弊的漫画也就失去了最佳的语境。还有马克·詹金斯这样的“意外制造专家”,当画廊为其制作的“穿墙而过的人”造型的雕塑拍摄宣传片时,所选择的背景一定是红砖围墙、车流行人。这些艺术天生就不属于吹着空调、立着白墙的展厅,城市和建筑才能赋予其真正的魂灵。
班克斯在多弗尔留下讽刺英国脱欧的壁画
可以说,环境流变不定的街头为这些艺术提供了最佳栖居地,我们却清晰地意识到另一个事实:艺术市场也许不在乎作品的内涵,甚至偏爱善于制造话题、带有反叛精神的街头艺术,但在购藏过程中,作品载体和形式是受限的。如果予以售卖,艺术品的展陈空间势必会随着收藏者的心思而被重构,画廊不过是藏家与街头艺术之间的说客。
JR巨大的摄影作品根本不可能被搬运到画廊展厅,他只能费尽心思,用普通相纸或者堆砌儿童玩具作为画底,再次于其表面喷绘摄影人像。作品尺幅大大缩减,视觉冲击力大大减弱。而在班克斯的展览中,除了在画布上翻版自己的街头涂鸦,如投掷鲜花的抗议者、十字架上拎着购物袋的基督耶稣、两名相拥接吻的警察,画家还创作了一些与马格利特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荒诞图像,以及一些涂鸦翻制的雕塑。相比于街头作品,虽然这些作品也尝试联系现实,揭露社会问题,但它们更像是一串串现成符号的组合,而非时而俏皮、时而揶揄的即兴发挥。
也许,这些作品画的是什么,并没有“班克斯”“JR”的名号更值钱。除了商业推手,艺术家们也很明白,“街头”二字带来的神秘感和“公众代言人”身份应该被保持下去。JR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始终戴着帽子、墨镜,不透露真实姓名。班克斯则更加坚定地保守着自己身份的秘密,相信除了代理画廊、亲友以及税务官员以外,无人知晓班克斯到底是谁。这种隐藏暗示了艺术家对争夺话语权和关注度的企图。假以时日,这些起于街头、立于市场,曾被视为城市破坏者又被当代公众接受喜爱的个性人物,可能会超越街头艺术本体而存在。如果他们在街头留下的真情实感随着城市改造而被抹除,画布上的翻版却不断升值,这批被商品化的、偏离了街头艺术主旋律的作品又将被如何看待呢?
Artprice公布的《2017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市场对街头艺术的热捧,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家中街头艺术就占据了四位,分别是基斯·哈林、谢帕德·费瑞、班克斯和卡伍斯。街头艺术已经成为品牌。虽然我们很难判断这种商业浪潮会不会更深入地改变街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但街头艺术中那些挑逗神经的表述和寄望于被快速消费的图案一定会保留下来,如果其初生的原委——“反对压抑”最终被消费主义利用,在不经意之间,在展示场域的转换中,艺术市场便会完成对街头艺术的“招安”,这一嬗变的过程必将成为商业改变艺术的经典案例。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