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后,相机逐渐普及,许多人也爱上了摄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照片显得越来越珍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您手里的老照片也可以成为价值不菲的影像资料,在拍场上大放异彩。
影像拍卖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早在1971年,国际拍卖业巨头苏富比(微博)就在英国伦敦举行了首场影像专场拍卖会,确认了影像作品的投资价值,随后世界各地拍卖行纷纷跟进。1984年,美国的保罗·盖蒂博物馆以2200万美元大手笔购入1.8万张影像作品,作为博物馆永久的馆藏珍品。海外影像市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培育和发展,现在已发展得非常规范和成熟。在欧美发达国家,影像艺术品价格连年攀升,如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由四五十年前的每幅1000多美元涨到目前的每幅十余万美元。据悉,从1990年到2017年,影像艺术品的整体价格升幅与油画、雕塑、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升幅一起位居前列,同时也超过了全球艺术品综合价格指数。
我国影像拍卖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影像在艺术品市场中极少露面。2000年以后,影像作品屡屡在嘉德、华辰、西泠等拍场上登台亮相。在2004年北京华辰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影像作品就有不俗的表现,当时估价为3万至3.5万元的郎静山两张摄影作品《石径归人》和《云山茅屋》就以6.6万元成交。
影像作品真正在国内产生轰动效应是在2006年的秋拍上。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影像作品在拍卖场上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由解海龙1991年拍摄并给亿万中国人带来心灵震撼的中国“希望工程”标志性影像作品《大眼睛》,以30.8万元的拍卖价成交;翁乃强1966年拍摄的《回放之一》以22.5万元成交,充分显现了纪实影像作品的升值潜力,同时也给整个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内影像拍品出现“百万元成交”是在2014年5月,当时在北京华辰春季拍卖会上,中外摄影史上的名家名作成为影像艺术品中认知度最高、成交价屡创新高的板块,成交率高达90.9%。场上成交价最高的影像拍品为“大公报1949-1953年中的上海影像集”,以103.5万元成交。
近年来,国内名家名作影像作品依旧是拍卖市场升值最快的板块,杜修贤、吴印咸、徐肖冰、郎静山等人的早期作品市场认知度非常高。随着中国美术馆带头系统收藏与展览以郎静山作品为代表的摄影精品,名家名作影像板块收藏还将继续升温。2016年11月,在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着名摄影师杜修贤拍摄并签名的“1956-1990年摄影代表作品集”(68张),受到买家的持续追捧,最终以241.5万元的天价成交。
近年来,国内一些名家的单张照片成交价从最初的几百元或上千元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其升值之快令人叹奇。对于那些已经错失明清瓷器、翡翠珠宝、名家书画等强势板块收藏的人来说,赝品极少、价格亲民,且有着独特审美取向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影像艺术品收藏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