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位于德国科隆的卡斯滕格瑞沃画廊(Galerie Karsten Greve)推出丁乙个展“网格”(Grid)。
展览海报
画廊代理这位中国画家已经十年有余,艺术家以其演绎符号“十”的抽象作品而享誉国际。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从“十示”系列中精选出的10件布面绘画,以及为展览而创作的一组纸本作品。
展览现场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丁乙开始从他所学的传统绘画转向抽象艺术。1988年,他完成了第一件以“十”字符号构成的画作,这一符号开始成为其作品的主要元素。1989年,丁乙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轰动一时的中国前卫艺术展。艺术家从此形成了一种极具个性的风格,将他的艺术形式限定为单一的“十”字符号及其变形“X”。丁乙的抽象绘画很快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1993年,他的作品入选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他首次在欧洲展出,次年,丁乙的第一个博物馆级个展在上海美术馆揭幕。
丁乙
在丁乙的绘画中“十”剥离了所有语义学的指涉,仅因其简单、通识而被采用。叙事性让位于对形式的研究,而这种主题正是画作本质:这是形态、色彩,及其两者与空间互动的关系。因此丁乙致力于探索将不同色彩的“十”字符号于单色背景之上叠加、并置的效果。他对于根据特定的色彩演变、比例以及材料的特性进行图案的编排组织极感兴趣。丁乙在早期作品中寻求消除任何艺术家的主观性,借助尺和胶带避免手势动作在画中留下感性的痕迹,尽可能地减少笔触。
1991年开始,艺术家抛弃了辅助工具,转向徒手绘画,逐渐释放创作的自由度。在这之后不久,他开始在创作中引入非常规材料,比如苏格兰格子布、瓦楞纸,抑或是近期使用的木刻与绘画相结合的技巧。丁乙在单元积聚的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完整有序的模式系统,引领观者主动而有意识地观看。观众与绘画的距离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站在远处,可以看到变化万千的色彩所汇成的线条或网格的轨迹;靠近一些,则可以看到画面上极度密集的单位元素结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阻断一切的纵深感。
展览现场
丁乙1962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童年是在毛时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开始学习绘画时正值中国向世界开启大门。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让中国艺术家有机会了解到20世纪的欧洲和美国艺术。丁乙无疑是最深刻理解塞尚和现代主义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由此抛弃了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绘画,创造出一种非常个人化、完全中国式的抽象。丁乙将其语言精简至图形“十”,超越了西方艺术家所探索的极简主义。艺术家通过仅在色彩和色调上变化的单位元素,无限叠加和并置,共同组织成完整的画面。策展人、艺术评论人侯瀚如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特质的结合的启发——极度精简的语言与极度繁杂的全覆盖式构造(all over)——曾评价丁乙独特的抽象为“过度极简主义”。
展览现场
丁乙的作品看似脱离现实,对叙事也有意回避,却承载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特质,尤其是上海(艺术家一直生活在这里)这类超大城市的发展。在黑色的背景之上,符号恰如其分地发散或聚集,就仿佛夜晚被无数霓虹点亮的城市地图。紧凑的细线则让人联想到中国最资本化城市中,如昆虫般穿梭往来于购物中心的人群,点缀着大都市中无处不在的喧嚣和嘈杂。虽然如此,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总是缓慢而不断重复,反反复复的符号汇聚在一起,就好像是一种视觉曼陀罗,将我们驱离世间的迷惘,重归内心的平静。
展览现场
关于画廊
卡斯滕格瑞沃画廊(Galerie Karsten Greve)于1973年创立于德国科隆,首个展览为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个展。随后,画廊向欧洲其他地区扩张,分别于1989年和1999年成立了法国巴黎空间和瑞士圣莫里兹空间。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卡斯滕格瑞沃画廊成功地向全世界推广了一系列战后前卫艺术家,包括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以及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等,画廊与这批艺术家紧密合作关系奠定了高品质展览项目的基础。此外,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路易斯·苏德(Louis Soutter),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以及沃尔斯(Wols)等家喻户晓的名字也逐渐加入画廊代理艺术家的名单。同时,画廊不断地挖掘新生代艺术家,包括佐治亚·罗素 (Georgia Russell)、Claire Morgan(克莱尔·摩根)等,曾先后在科隆、圣莫里兹、巴黎空间举办中国艺术家丁乙个展。
卡斯滕格瑞沃画廊
丁乙“网格”
时间:2019年1月19日-3月2日
地点:德国科隆的卡斯滕格瑞沃画廊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