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由一山作为总策展人,顾振清、冯博一为策展人,杨天娜(Martina Koppel-Yang)联合策展,谢蓉、张海涛、米诺执行策展。共展出了来自中国和全球其他九个国家的35位(组)艺术家的43件作品。
为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展览信息,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送各个艺术作品介绍,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艺术家范勃的作品《一次诗歌复制》。
一次诗歌复制 One Time Poetry Duplication ,2018
尺寸可变 Variable size
装置:泥土、草皮 Installation: soil, turf
作品的文本内容是一位视障少女所喜爱的两句诗,从诗的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她——个体——对自我的激励或者对未来积极的期许。但在此处,作品将盲文直接“书写”于草皮上,把这种个体的感受“种”回大地,文字似乎转为这片土地本身的发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品中发声者的彼此转化,还原了乡土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乡土无法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个体的回应,彼此的意义才可成立。再进一步说,唯有如此,乡土与个体之间,才可彼此活化。
范勃 Fan Bo
一次诗歌复制 One Time Poetry Duplication ,2018
尺寸可变 Variable size
装置:泥土、草皮 Installation: soil, turf
作品方案的想法是从哪个切入口进行的?主要针对当地环境还是更多人文思考?
我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和“乡村”有关的词组在这些年不断地被各个领域提及,但我们一直是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对于我来说,文字毕竟不是真实的经验。所以在展览前到广安,真实地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何我在这次展览上的作品《一次诗歌复制》更强调个体对土地的回应和期颐的能量。
一次诗歌复制 (局部)
One Time Poetry Duplication(part)
怎么理解“在地性创作”?可否结合自己的作品来聊聊这个话题?
作为这个地方的陌生人,我对这个地方的观看和体验是远远区别于在此长期生活的乡民的,反之亦然。所以我也不愿意将艺术的参与看作“介入”,而是共有的生产——共享彼此对地方不同的经验,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这片土地对我的打动,达到日常的共享和再生产。所以《一次诗歌复制》也是在表达个体与土地之间的相互对话,而不是“陌生的介入”。
一次诗歌复制 (局部)
One Time Poetry Duplication(part)
本届田野双年展,和一些关键词“公共空间”、“大地艺术”、“艺术介入农村”等有关,请就亲身体验来谈谈对本届田野双年展的认知,以及其意义和价值所在?
景观仅能提供静态的文本,公共、大地,或者地方的指称,始终需要回到人本身,包括艺术家的到来也需要通过与人之间的共处来体认在地性。艺术在此地的发生,会使这片土地被重新注视、注解,而这里的人们也将借这种凝聚的欢腾,再次注视他们所长久生活的地方。通过这些注视所带来的跨领域对话,对于地方来说是一种“可众产”的方式,也保持了内容的多样性,它必然会带来多元生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