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罗兰·艾格在现场导览
4月14日下午,侨福当代美术馆推出了由罗兰·艾格策划,阵容强大的群展《奇妙的不确定性》INTRIGUING UNCERTAINTIES,展览聚集四十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北美和南美的艺术家,旨在共同探讨当代绘画领域的问题。策展人罗兰·艾格是欧洲的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专注于研究中欧、东欧以及意大利和法国艺坛的现当代艺术。展览题目Uncertainties除了“不确定性”以外,还可以解释为犹豫、迟疑、无把握、拿不定的事……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当下绘画的普遍问题和胶着的现状。
展览现场
“不确定性”既是这个时代的集体心理,也与20世纪以来社会的种种嬗变——科技发展、革命浪潮、观念更迭等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信息全球化以来,尤其社交网络的兴盛,使人口流动更便捷,社会关系更复杂,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这种便捷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作用:对社会不公的舆情监督,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暴力文化的传播、消费观念的同质化以及资本对人的异化等等;其次,科技的进步与人性的坠落又会以悖论的形式出现,以911事件为起点直到刚刚发生的斯里兰卡爆炸案,鳞次栉比的恐怖组织袭击事件常常以戏剧、叙事的方式打破人类塑造的“文明社会”景观,并在事件发生的数秒内制造出可以讨论和传播的话题,形成新式“病毒”,而“全球化”的危机和质疑还仅仅是个开始。
贾尼·德西 Gianni Dessì 意大利 生于1955年
面对重重危机,策展人罗兰·艾格在对展览主题的阐释中也说道:“全球性恐怖主义新浪潮的爆发,以及相关的宗教基要主义的扩散——不经意地被大众媒体炒作,同时令人反感的隐私窥探主义又趁机煽风点火——这一深刻的危机呈现在可怖的粗暴行径和过度使用暴力的场景中,呈现了一幅新世纪的末日景象。”尽管“末世景象”使人悲观,罗兰·艾格在文中还是诠释了艺术家绘画作品的积极作用——“他们的艺术宣言可以说彰显了对虚幻而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社会的操控性拟像的思想反抗。这些艺术家们所发起的并非批判性政治宣言,亦非权力政治的主张,而是针对世界观的存在和伦理层面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恰恰是通过艺术来开展的一种探索形式。”
安雅·贝雅特·吉尤塔 Anya Belyat-Giunta 俄罗斯 生于1975年
事实上“绘画已死”之说早在达达主义大行其道之前就已经甚嚣尘上,本雅明的“灵光消逝”,丹托的“艺术终结”都曾预见了脱离“再现”功能的艺术品终将不得不面对历史的选择和转向——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韵”(aura)消失了;丹托则认为“艺术被哲学‘剥夺’并不代表艺术失去了本身的话语权或地位,而是艺术不需要再背负沉重的历史使命,艺术家们不需要背负推进历史、推进艺术发展、促进艺术的审美或社会性目的的包袱,更不受再现或表现手法的与形式的拘束,进入了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让艺术回归到艺术自身,让哲学去思考艺术的意义,艺术家只需要拥抱多元主义去生活并创作。”
甘特·布鲁斯 Günter Brus 奥地利 生于1938年
罗兰·艾格从策展的角度,说明了“绘画已死”只是个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假设,宣布死亡还为时过早,就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如果有特定的条件便会“死而复生”,甚至会生发出更为深广的意义。他在文末说道“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以绘画为媒介,显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的深刻对话——从中世纪到晚期象征主义,从矫饰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巴洛克时代到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他们都倾向于采用强烈和过度的图像,在视觉结构中穿插文本,混合不同的文化隐喻:这些隐喻来自神话、宗教题材、集体记忆、常规和古老的流行叙事,以及潜意识和病理学领域。所有被邀请的艺术家因此越过了他们作品中任何形式主义连贯性的倾向或要求。他们专注于挖掘那些决定人类行为的激烈而基本的感受,专注于以视觉的方法将‘内部的混乱状态’显现出来,也因此而必须累加意外和不受控制之事物。在实践一种以理性为根基的方法论时,他们所处理的问题实则是非理性的——这并非悖论。”
展览现场
也许《奇妙的不确定性》其关键部位并非是板上钉钉的“不确定”,反而是“奇妙”二字,“妙”在何处?在于经过历史的冲刷、图像的大行其道,整个艺术世界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反思,什么才是绘画?重新开始也许并不是保守的、单一的延续,而是不同以往的新启航。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