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中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CBD商务区、金融核心区等等。但其实在那片钢铁森林中,隐藏着不少艺术空间。乘港铁至中环站,从 D 出口出去右转,不到 50 米,就能看到一座九层高的建筑,这是一座在中环难得一见的战前建筑,名叫毕打行 (Pedder Building)。
位于毕打街12号的毕打行,建於1923年,现为泰记隆有限公司持有,属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列明的二级历史建筑。大厦由巴马丹拿建筑师行(Palmer and Turner Architects)设计,与邻近的华人行和皇后戏院同于1924年落成。最初为苏锡忠所有,两年後即转让给建筑商人伍华,1962年由中国大陆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已故商人霍英东与汤约翰以500万港元买入。据测量师估值,现时已升值至约9亿港元。
高古轩现场
建筑楼高七层,正门设有拱形门廊、有柱式骑楼及雕刻装饰外观,与同时期世界大城市如上海及芝加哥的主流建筑,大同小异。然而也有画廊家特意因为这段历史而来,那就是艺术门主人林明珠。其香港分行于2012年5月在毕打行开幕。
2009年,位于3楼的 Ben Brown Fine Arts成为首间来到毕打行的画廊,
2011年1月,毕打行7 楼迎来了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
同年5月,汉雅轩也从皇后大道中5号迁进4 楼。汉雅轩位于毕打行的面积约900平方英尺。当时市场估计尺租约150港元,与中环IFC写字楼平均尺价160港元相约。
汉雅轩现场
在三家重要画廊进驻下,毕打行开始受全球艺术圈注目。这让后来 Simon Lee Gallery 在2012 年4 月迁入,又多了一个原因: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正如Andreas所言:“多间画廊汇聚一堂,令毕打行成为全香港看艺术的最佳地方。它甚至比博物馆更好─因为这里的画廊质素甚高,展览许多都属博物馆级。”
如今,这栋很有历史感的建筑里面的画廊,每一家在国际上很有分量——高古轩、汉雅轩、艺术门,Ben Brown,MASSIMO DE CARLO画廊以及立木画廊等。
麦克阿瑟·比尼恩洲展览现场
事实上,毕打行也确实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好一部分是在香港工作的商界人士。与许多地区例如上海、纽约等不同的是,香港并没有许多博物馆或公益艺术机构管理层来访,这是因为香港始终是一个商业城市,艺术的所谓蓬勃,目前基本上也只限于市场。
上述种种原因,令香港的毕打行成功吸引了人流。
建筑楼梯内部
毕打行画廊的参观者,除本地人外,由于一些旅游书已把它列作艺术旅游景点,是以当中也有不少是国外游客。至于买家,除香港本地人,还有不少来自台湾。虽然外界许多人认为,国外画廊在香港落户,主要是为了内地市场,然而事实上中国大陆藏家仍然不多。
然而毕打行多家画廊汇聚一处,可直接导致人流增加,彼此分享藏家群,因而更易获得新客源。类似於毕打行的画廊聚集点,要数干诺道中五十号的中国农业银行大厦。那里的画廊虽然只有两家,但因为是白立方(White Cube)和贝浩登(Galerie Perrotin),吸引力并不逊色。
麦克阿瑟·比尼恩洲展览
在香港,当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画廊聚集一城,代理的国际级艺术家却大同小异,你也做村上隆,我也做村上隆,竞争便更加激烈了。
回首香港画廊发展的近六十年,绝非是一条能简单概括的坦途:从最早喧嚣的“古董街”荷里活道,到因租金高昂而被迫分散中环小巷的年轻画廊;后又因陆续进驻的国外画廊而汇聚毕打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厦;最终到如今更为集中的巴塞尔、拍卖行春拍秋拍必争之地,分散到聚合似乎是香港画廊缓慢行进却又难以违背的大势所趋。这其中,饱含艰辛与曲折,繁华与荣耀。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