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上海实施的最新、最严“垃圾分类”标准算是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场全民垃圾运动。虽然目前只有上海在进行此改革,但根据相关的行政机关指导文件以及各地政府的政府规章,截止到2020年,全国将会有46座城市参与到此运动中。
据媒体报道,在这场“垃圾分类暴风”中,上海邻里间早午晚的问候不在是“早好、晚好”等词语,而是“你是什么垃圾”;大妈、博士、本硕也也因这场“运动”被拉至同一知识水平……以至于,近几日垃圾分类当之无愧的成为国民话题。
垃圾,对于大众来说只是舍弃之物,但这些舍弃之物在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后,创作成作品,其价值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完全可以超越本身。
而这类艺术我们可粗暴的称呼其为“垃圾艺术”。
阿拉斯加科学团队回收海洋垃圾制作艺术品(与文章内容无关)
虽然“垃圾艺术”在艺术中并没有专门的流派,只是在个别的归纳中会将其划分到“junk art”中。但首先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指的“垃圾艺术”并不是那些简单将垃圾进行再使用而创作出形态美丽的作品,而是艺术家借“垃圾”之意去创作作品,以此影射和诠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里可推荐两件此类当代艺术作品:
至今还记忆得起第一次看到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时,全身颤抖的感觉。艺术家用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造型,“复制”出了中国传世名画《上方寺图卷》。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展厅现场,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展厅现场,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从正面看,该件作品是一副雾气氤氲、意境空灵、磅礴大气的古典山水,述说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厚传承。而转入背后才发现,那些空灵磅礴、意境高然的气氛实际是由一些破烂、杂乱无章的垃圾组成。正反两面强烈的反差性,让观者不由产生各类思考,如:说是5000年华夏文化和文明古国,当今还剩下什么?全球GDP排列第二的繁华背后又真的是繁荣昌盛?……等等思绪接致而来。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装置细节,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装置细节,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装置细节,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徐冰《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卷》,卡塔尔博物馆局 Al Riwaq 展览馆装置细节,2016。蔡文悠摄,蔡工作室提供
“观众所看到的是隐藏在这些优美画面背后的东西。我们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特别是美的东西。只有在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的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知的内在。”——徐冰
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中,几乎很难找到像“背后的故事”一样敏锐触及当代与传统二者的作品,无论是以传统作为符号的大量作品,还是挪用传统与现代相拼贴的大量作品,都几乎一致呈现为一种传统与当下的冲突,或者是变异,是非自然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基因突变”。
自《背后的故事》之后,无论是从建筑工地回收的废物制作而成为《凤凰》,还是大型装置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都大量采用了此类创作手法,但总体来看,还是《背后的故事》价值和厚度更为深远。
徐冰《凤凰》
徐冰《桃花源》
翠西·艾敏《我的床》价值千万万,她通过将个体与生活垃圾的关系,升华到了观念上的讨论和反思。
《我的床》是翠西·艾敏在1999年所创作的作品,也是英国当代艺术中最极端的作品之一。其在2000年获得透勒奖提名;2014年该件作品以254.65万英镑(约2714.74万元人民币)成交之后,在艺术圈里圈外都掀起无数的质疑和嘲笑,因为作品的组成素材,全部是艺术家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
翠西•艾敏《我的床》
这艾敏在以前自己睡过的床垫上堆放着凌乱的床单和废弃的丝袜,她把别人视为肮脏或者是羞于见人的东西全部都展示了出来。一张乱糟糟的还没来得及整理的床,被褥上体液的痕迹若隐若现,床边散落着用过的避孕套、带血的内裤和卫生纸、空酒樽、烟盒、药盒、旧照片等垃圾。据艾敏说,这是她失恋之后,在这床上躺了一周生活的状态。作品中的各类垃圾元素,如同一部记录仪一样,记载着艺术家在那一周的点滴,以此涉及到了爱情、性、痛苦和死亡等主题。这张堆满垃圾的床展现了翠西·艾敏对爱情、生活的失望,和对分离的无力感,也从反应,比现实还真实。
《我的床》(局部)
该“床”一经出现就引发了英国民众的观念大战,除了媒体的大加报道之外,一位居住在英国威尔士的家庭主妇知道“居然有这样一件作品存在”之后,立即从家里出发,千里迢迢的来到伦敦,到了泰特美术馆之后,她二话不说,从行囊里拿出洗洁精和抹布就要对这张床进行打扫,好在美术馆的保安行动及时,这件作品才免遭清扫,但她带来的洗洁精还是滴了一滴到那张床上。在被保安带走的途中,她高声说,“打扫卫生是我的责任,翠西是坏女孩的榜样”。事后证明,她的这一行为和那一滴洗洁精绝妙的成为了这件作品的一部分,这张“床”在当年获得了英国特纳奖的提名,这件作品也成了翠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的床》(局部)
对于人们对自己的作品产生的强烈反应,翠西说:“我奇怪那些人的道德感和完整性来自那里,我的作品没有任何值得让人震惊的。我并没有要让人震惊的意思,我只是想和人们达到对话的目的。”
以上所介绍的这两件作品的艺术家虽然不是专以“垃圾”为媒介进行创作,但这两件作品都是通过“垃圾”本来的属性去搭接艺术观念进而传播,可算是使用“垃圾”而创作中的代表。而在艺术界中,要说哪个流派能与“垃圾艺术”搭上关系,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可能粘上一点点边。
马里奥•梅尔茨作品
马里奥•梅尔茨作品
贫穷艺术(Arte povera),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这个概念。在材料的选择上,“贫穷艺术”以捡拾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表现媒介,用原始而质朴的物质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进行艺术创作。但贫穷艺术“并不表现贫穷,他们只是通过材料去摆脱 “经典”的“高级”的艺术束缚。他们反对传统,放弃了绘画,转而进行拼贴、剪切,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贫穷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所使用的材料,而是让艺术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且这种关联不带有商业干扰,是纯粹的、质朴的。”--米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贫穷艺术家)
米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作品
米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作品
对于某些艺术家来说其实并不存在“垃圾”这一概念。因为在日常中,之所以会产生垃圾,是人们觉得那是无用之物。
近几年,虽然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句“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不少人明白了其经济价值,但垃圾产量却在不断增加。试想下,我们每天所弃之物中,有多少是必扔之物呢?又有多少是由于我们日常的浪费所形成?所谓的垃圾真的是垃圾吗?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