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勃朗之年,解剖《夜巡》
2019-07-09 10:12:36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赵多多

2019年,纪念伦勃朗逝世350周年的相关展览遍布世界各地,不过,没有哪家博物馆能像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一样,拥有丰富的资源来探寻画家的生平和作品。2019年,这家博物馆会举办两场大型展览——“伦勃朗和黄金时代”(All the Rembrandts)“伦勃朗-委拉兹开斯”(Rembrandt-Velázquez)来纪念伦勃朗逝世350周年。

\
玻璃屋模拟图 ©荷兰国立博物馆

除此之外,荷兰国立博物馆早前宣布:即将启动的《夜巡》修复计划将是此次大型纪念活动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修复工作将在画作原存放处“荣誉画廊”(Gallery of Honour)中一个专门设计的玻璃房中进行,届时,约有20名修复员、科学家和策展人将使用近十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的“非侵入性技术”,对作品进行修复。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依然有机会近距离观看这幅杰作,甚至在未来,全球公众都可以通过数字接口全程在线观看画作修复过程。

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塔克·蒂比斯(Taco Dibbits) ©荷兰国立博物馆
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塔克·蒂比斯(Taco Dibbits) ©荷兰国立博物馆

馆长蒂比斯(Taco Dibbits)认为:“《夜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所有人都有权欣赏和见证这幅名作的‘重生’,在展厅修复的话,不仅修复员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同时也并不影响观众的参观。”据悉,扫描和研究这幅巨型作品需要大约六个月的时间,因此,包括修复工作在内,画作将至少在玻璃房中放置一年。

\

《夜巡》描绘的是荷兰黄金时代鼎盛时期的一个市民卫队组织,伦勃朗并没有为卫队画一幅静止画像,而是描绘了各个卫队成员的动态,使这幅作品成为了一件至今仍能引人共鸣的画卷,这也是伦勃朗最大型、最富有雄心壮志的作品。

画面上方的椭圆形盾牌中密密麻麻的名字
画面上方的椭圆形盾牌中密密麻麻的名字

画面中的上校、中尉、旗手、盾牌手和其他民兵成员,都生活在同一个街区,他们是彼此的邻居、朋友和同事,不仅富有,还都是阿姆斯特丹街区鼎鼎有名的人物,无一例外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他们的名字被永久的记录在画面上方的盾牌中。

\

\

虽然他们被描绘成携带着重型武器即将参加战斗的样子,但当时与西班牙的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民兵卫队只会出现在平息小动乱或是优雅的仪式场合,因此这个卫队组织本质上是城市精英的社交俱乐部,任何加入其中的人都是这个社交圈层中的一员。

\

《夜巡》不像前人笔下的画作那样“沐浴”着均匀的光线,倒挺像小学时活跃的班级肖像,大家因为一项共同的活动集结在一起,上校弗兰斯·班克宁·科克(Frans Banninck Cocq)正在指挥中尉威廉·范·鲁伊坦伯希(Willem van Ruytenburch),下令让队伍集合前进。

在这里,肖像的描绘功能被淡化了,伦勃朗在努力追求一种画面纵深感,以此突出人物的等级层次。

换言之,在大多数群像画中光线的分配是均匀的,每张面庞都被给予了同等的关注,并且会用相同的笔墨去处理每个人物,但我们看《夜巡》中,有的人物靠前,有的人物隐身在画面深处,同样的,上尉和中尉被描绘的非常细致,但当我们逐渐深入到画面深处,就会看到民兵成员的细节描绘很少,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每个人贡献出的“赞助金”不一样多的缘故。

注意中尉华美制服上的那道阴影
注意中尉华美制服上的那道阴影

前面的这两个人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被戏剧性的、漂亮的巴洛克式光线所笼罩,上校的手在中尉华美的制服上洒下了一道鲜明的阴影。

\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注意到着连衣裙的女孩仿佛沐浴在另一束聚光灯下,这般不规则的画面光线运用,以及鲜明的明暗对比,无疑增强了整幅作品的戏剧感、纵深感和运动感。

\

当然,伦勃朗还通过画面中旗帜、长矛和步枪的布局,营造出一种漏斗状的“视觉线”,将观众的目光自然引领到画面中的聚光点,加强了明暗涌动。

\

\
荷兰10盾上的弗兰斯·哈尔斯头像

其实17世纪荷兰肖像画家、现实主义画派奠基人弗兰斯·哈尔斯,就曾突破传统油画画法的束缚,赋予过群像画一种随意性和动态感,我们在看哈尔斯的作品时,毋庸置疑,画得很漂亮,也相当随性,栩栩如生。

\

拉近画中人与观画者距离的“透视缩短法”
拉近画中人与观画者距离的“透视缩短法”

而伦勃朗则确实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洒脱的绘画个性,并将富有叙述性的内容融入了画面的表达,完全超越了群像画这种绘画题材的限制,就算我们并不认识这些画中之人,却很难不在意他们。画面中那令人赞叹的“透视缩短法”,就像副官手中的长矛枪,仿佛已经探进了我们的空间,抑或是红衣人拿着的火枪,队长前倾的手,都拉近了画中人与观画人的距离。

\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和伦勃朗的最初版本并不完全一样,这幅画原本叫《弗兰斯·班克宁·柯克上校与威廉·范·鲁伊坦伯希中尉的卫兵队准备出巡》,经过时间的洗礼,民兵队大厅常年累月的烟熏,使得画面上的清漆变得又脏又暗,原本描绘的白天成为了黑夜,于是才有了《夜巡》这个名字。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夜巡》经过清洗之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民兵们其实是站在被日光照亮下的黑暗空间中,但人们早已习惯了《夜巡》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虽然今天的它很暗沉,但那从黑暗中步出的人物依旧显露出了强烈的神秘和戏剧效果。

\

问世377年来,伦勃朗的著名作品《夜巡》屡次遭受重创。

1715年,这幅巨型油画从阿姆斯特丹一个民兵组织总部转移到市政厅,为了适应新房间的大小,画作被裁剪。二战期间,巨大的画布被卷起,辗转藏于数个地方。此外,它还曾被利刃割伤两次——一次是在1911年,另一次在1975年。1990年,一个逃脱的精神病患者向画面喷洒了酸性液体。

尽管有着最严密的安全保障,但这件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作品最终被证明是相当脆弱的。也许,这幅画的标志性地位是它屡受磨难的原因之一。

\

显微镜镜头下的《夜巡》苍老皲裂的皮肤
显微镜镜头下的《夜巡》苍老皲裂的皮肤

荷兰国立博物馆油画保护部门负责人彼得里亚·诺布尔(Petria Noble)说:“目前,我们在ipad或者电脑上就可以看到以前使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节,同时我们还拥有新型化学成像技术,提供从画表面到油画底层的信息。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这幅画在上漆之后已经被修复过25次,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显示出具体的处理措施,作为修复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将努力了解过去的修复对这幅画都做过些什么。”

裁剪

通过算法和法医成相工具恢复的被裁剪前的《夜巡》
通过算法和法医成相工具恢复的被裁剪前的《夜巡》

1715年,民兵行会已经过了鼎盛时期,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决定将《夜巡》迁往市政厅。然而,为了适应新房间的大小,画布左边被裁掉一大条,其它三边也被裁掉小部分。就这样,画面左侧的两名卫兵直接被无辜地裁出了画面,画面最左侧卫兵头盔上的羽饰也被裁割。《夜巡》自此就以这样不完整的面貌,保留至今。

近来,修复员和数据分析科学家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法医成像工具,来研究画布边缘的变形,借此推算出了作品被裁剪部分的精确尺寸。

《夜巡》上触目惊心的“刀伤”

\
《夜巡》上触目惊心的“刀伤”

刀划

1975年,一位自称受到奇怪力量驱使的、拿着锯齿刀的人在《夜巡》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上校和中尉身上猛划了12刀,留下了多处几毫米宽,50厘米长的伤口,为此,馆方对画作进行了长达八个月浩大而艰难的修复。

\

\

工作人员首先将画作从画框中取下,置于特制的工作平面上,由于画作尺幅巨大,所以工作人员只能趴在临时架起的“桥”上作业。

据说,在午餐和下午茶时间,工作人员会拉开工作区域的幕布向观众展示修复成果。

\

\

“缝合”作品
“缝合”作品

在重新加衬之前,修复员用蘸有合成树脂的线在画布背面做了“小桥”,将其重新连接,修复了这幅油画。现在,受损的区域从画布正面看显得更暗、更光滑。因此,修复方式可能是去除与清漆粘在一起的修饰,然后在损坏处重新修饰,再使用新型的合成清漆。

\

\

永久性刀痕如上图红线所示,可以看到修复后的划痕显得更暗、更光滑

尽管修复人员已经竭尽全力,但在画面右下角小狗的上方,至今仍能辨认出一道“永久性”的伤疤。

硫酸

画面上的硫酸腐蚀痕迹
画面上的硫酸腐蚀痕迹

\

1990年4月,一位神志失常的参观者穿过保安的监视,手持装满硫酸的虹吸管向画面左前方那位红衣火枪手身上喷洒酸性液体。幸运的是,一名警卫迅速用蒸馏水冲洗了画布,中和了酸性腐蚀。

\

当时的修复员认为,酸性液体只渗入了画布表面的清漆,而没有影响到下面的颜料,因此他们决定只需要重新涂一遍清漆。如今,修复员使用数字显微镜,将画布表面放大7000倍后,将进一步核实前人的修复方法是否正确有效。

\

皲裂的人物面庞
皲裂的人物面庞

日前,馆方使用新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荧光成像和红外反射成像光谱,发现《夜巡》近年来正在褪色,出现了泛白、皲裂等问题,诸如画面右下角的小狗,已经模糊到形态轮廓和色彩都难以辨认,众多人像的面庞出现大面积颜料干裂的情况。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之前的修补所用材料、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修复使用的颜料与原作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在于原作本身的材质会随时间的推移产生自然老化。

此前历次搭架修复

\

此前历次搭架修复
此前历次搭架修复

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日后更为漫长的岁月中,仍能欣赏到状态良好的《夜巡》,并且得益于近年来修复科技和技巧的进步,加之此前的修复经验,荷兰国立博物馆有信心通过此次修复,为此后几代人更好地保存《夜巡》。

同时,为了画作能够最大程度恢复到原貌,荷兰国立博物馆将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以毫米为单位,用扫描仪对画作进行扫描,之后用电脑分析整张画作的材质等数据,还原出最为全面细致的高清成像。据此,才能为《夜巡》量身定制具体到每一部分的修复方案。

\

自1808年以来,《夜巡》一直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展出。

200多年来,人们对于《夜巡》画面的探索从未停止,夜幕中,一切仿佛都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因为伦勃朗好像从来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显而易见的事实中,而是允许人物从他的想象中诞生,并为此添加了众多象征性的、隐藏得很好的细节。

\

着连衣裙的女孩到底是谁?这挺立的死鸡鸡爪代表什么?

诸如那位着连衣裙的女孩到底是伦勃朗的妻子萨斯基亚,还是天使?还是整个城市卫队组织“吉祥物”一般的人物?她连衣裙上为什么要绑一只死鸡?隐藏在她身后的、长期被我们忽略的“第二位女孩”又是谁?而偷偷隐藏在画面中的伦勃朗本人又在哪里?他的签名呢?

\

这些有关画面每一处细节、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历史的详细介绍,在荷兰国立博物馆官方网站的“Experience the Night Watch”互动界面上都能找到。

\

其页面制作的精彩程度、画面的细腻程度、动态解读的纵深程度、详细程度都令人赞叹。

像这样的互联网“沉浸式互动体验”,我想无疑赋予了观众更多画面中不易提取的可读信息,使观众以完全不同于欣赏原作的方式沉浸在画面中,让艺术的观赏真正成为了双向的互动。而这样一种配套原作欣赏的全新方式,也将把艺术带向未来。

\

虽是戏谑,但不失可爱
虽是戏谑,但不失可爱

伦勃朗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先锋画家,他运用新的理念、技术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350年后,依然鼓舞着我们不断跨界、创新。

透过荷兰国立博物馆在“伦勃朗之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从大型绘画展览、直播修复现场到数字技术对原作的重新演绎,在纪念“伦勃朗”这个主题之下,我们仿佛看到21世纪的博物馆将综合性的研究与展示方式发挥到了极致,让“古典”的荣光在今日得到新的绽放。

编辑:江兵

标签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