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的开幕前夕,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在山东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以"中国画的当代之维--13届全国美展推动的艺术变革"为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张宜主持。
尚辉
讲座伊始,尚辉先生抛出了"什么是绘画的当代性问题"。他认为,当代性是艺术变革的引擎,也即是艺术的蜕变总会因社会发展而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当代性便是艺术针对每个历史阶段社会不同变化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呈现的时代风貌。
中国画在20世纪发生的现代性转型,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而必然发生的一次艺术变革。其当代性所要解决的命题主要是在现实人文关怀中进行的大众化转向,而这种现实人文关怀与大众化转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受西方美学思想与西方美术影响而开展的中西碰撞与融合问题。因而,中国画的当代性既体现为从传统宫廷艺术、文人绘画转换为显示主义的大众化关怀,而其艺术语言则是如何借鉴西方再现写实及现代主义艺术而对中国画进行重新赋值。
中国画的这种现代性转型,更深刻地体现在新中国这70年间,而这70年又是通过全国美展的举办而形成阶段性的变化。也可以说,每届全国美展的举办都似乎相应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时代命题,从而促进了中国画在这70年间的艺术变革。
讲座中,尚辉先生从"13届全国美展的变迁与体制的完善""全国美展所促进的中国画艺术变革""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的艺术特征"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他用200余幅历届全国美展中的获奖作品和颇具代表性的入选作品,解析了中国画现代性变革的艺术风貌和学术路径。
自第六届起,把全国美展作为庆祝国庆的活动形成了自觉和共识
尚辉先生介绍,新中国举办的的全国美展,从1949年创办的第一届到2019年举办第十三届,已经走过了70年。这13届全国美展不仅浓缩了共和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新中国大批的美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已成为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当代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架上艺术盛会之一。全国美展的发展被赋予一种历史的使命,其兴衰变迁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1届徐悲鸿《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
尚辉先生用"开山引路、发展奠基"两个关键词对第一届全国美展进行总结。他介绍,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为庆祝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大会决定在东城帅府园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举办艺术作品展览会。展览内容为1943年至1949年间的美术作品和文学、戏剧、音乐资料等,这次美展后来被认定为第一届全国美展。其中,国画匮乏。在全部556件美术展品中,仅有25位作者的28件中国画作品。
第二届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中国画
第二届全国美展:庆典献礼,品类多样。1954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决定,为庆祝建国五周年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7月,文化部还向各省市文化局发布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协助各地美协开展创作、观摩与评选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征集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寄送的4000余件作品,后经由7个专业小组的评审,有600多位作者的近千件作品入选。1955年3月27日,美展在北京苏联展览馆正式举行,展出各类美术作品996件。5月15日北京展览结束后,还到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地进行巡回展览。第二届国画作品多达214件,比油画、雕塑、版画等几乎要多出一倍。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水准也有很大提高。
第三届李琦 《主席走遍全国》 1960年 纸本设色196.5cm×117.5cm
第三届全国美展:届次取消,说法分歧。1960年6月17日至7月31日,为迎接全国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美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美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东西两殿、帅府园中国美协美术馆展览馆、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后被追认为"第三届全国美展")共展出27个省市自治区的美术作品907件。在250余件国画作品中,不仅有人物画,而且还有一些山水、花鸟和风景画等。
四届蒋兆和 《杜甫像》 中国画
第四届全国美展:分区轮展,规模盛大。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先后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六个大区,巡回于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展览,合计展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作品2818件。本届展览采取分区轮流进京展览的方式,时间跨度长,作品数量多,展览规模大,艺术成就高。
第五届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中国画 1979 151x297cm
第五届全国美展:求真写实,暴露伤痕。1979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览于2月10日至3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计展出全国各地作品416件,其中中国画106件。第六届全国美展组委会界定此展为"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从优秀作品中,共评选出一等奖3件,二等奖27件,三等奖52件。获得一等奖的分别是周思聪《人民和总理》(中国画),刘宇廉、陈宜明、李斌《枫》(连环画),徐匡、阿鸽《主人》。
第六届王迎春 杨力舟 《太行铁壁》 中国画(重要)
第六届全国美展:梳理届次,规范模式。从1983年5月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发出举办本届美展通知后,全国广大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在当地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了创作活动。仅全国9个展点限额受检作品就达5994件,3723件入选作品分15个门类于国庆节期间在南京、沈阳、北京、成都、杭州、上海、西安、广州、长沙等九地同时展出,同年年底在北京举办"获奖作品展"和"港澳台特邀展"。1984年12月25日"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部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918件,并评选出获奖作品228件,其中获金奖作品19件,银奖作品59件,铜奖作品129件,荣誉奖牌作品14件,港澳地区特别奖作品7件。全国美展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之后,从本届开始,以制度化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并逐渐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兰铁成《河床》之二 中国画 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审美转型,多元格局。1989年5月20日至8月13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此届全国美展共分14个画种,自5月下旬至8月中旬,分别在广州、南京、昆明、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深圳等9个展区组织评选和展出。本届全国美展共评选出金奖13件,银奖65件,铜奖221件。本届美展作品形式多元化,其"沉郁,肃穆,旷远,幽深"的基调,又大异于六届美展整体呈现出的明丽色彩。
麦子(1994 年) 张望 中国画(最高奖)
第八届全国美展:省区分展,价值失衡。1994年11月17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及获奖作品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第八届全国美展在近万件作品中共展出各画种作品4000件,并从中选送699件获奖候选作品集中北京,经过由全国着名画家、理论家组成的总评奖委员会的反复评议、投票确认,共评选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优秀作品498件,其中126件评为八届美展获奖作品。本届不设金、银、铜奖。
第九届何家英《米脂的婆姨》中国画
第九届全国美展:回归展区,设计独立。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了"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预展于国庆节前后按美术门类分七个展区在九个城市逐步进行:本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总数为3429件,加上评委作品,共展出作品3500多件。12月6日至24日,"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馆的10个展厅、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的3个展厅展出了本届全国美展13个美术门类的获奖作品588件。其中金奖19件,银奖72件,铜奖192件,优秀作品奖305件(含港澳台优秀作品30件)。本届增加了艺术设计展区。
第十届 刘文洁《物华》 200cm×130cm
第十届全国美展:凸显视觉,走出国门。自2004年8月19日至11月7日,"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一阶段展览按美术门类分十个展区在九个城市举行,从全国数万件作品中遴选出3100多件作品参加了展出。本届美展共评选出18件金奖、73件银奖、199件铜奖、307件优秀奖,共计597件作品。2004年12月10日至2005年1月8日,"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当天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第十届全国美展的95件获奖作品组成"中国美术之今日展"赴韩国、日本巡展。
雪狼突击队(2007 年) 苗再新 中国画(金奖)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主流价值,国家形象。2009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从8月28日至11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各展区相继在全国10座城市展开。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最终从各地汇集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入选作品3493件,其中有153件作品荣获金、银、铜奖,有415件作品被评为获奖提名。本届全国美展,荟萃了5年间中国美术各个门类的创作成果,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强大的整体阵容,也凸显了当代美术创作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许多作品鲜明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家的现实敏锐性与社会责任感。
陈治 武欣《儿女情长》 172x200cm 国画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2014年8月15日至9月29日,各画种13个分展区在全国陆续展出。各地共展出从24000余件投稿作品中遴选的4391件作品;"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奖o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在北京展出,集中展出分展区作品精心推举的576件作品,其中160件为第二届"中国美术奖o创作奖"获奖作品。遴选出金奖作品7件,银奖作品18件,铜奖作品49件,优秀奖作品86件。
尚辉先生用大量的史实概述了12届全国美展的制度变迁和体制在不断的完善,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并得出以下结论:从历史的角度看,全国美展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作为国庆节的庆典活动,二是为了检阅近几年来的美术创作成果。第一届美展是迎接新中国建立而在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举办的,第三、五届也是为庆祝第三、四次文代会而举办的,同时也一并用于庆祝国庆活动。在第一届美展举办时,没有冠以"第一"的届次,第二届被冠以"第二届全国美展",并从此届开始被赋予庆祝国庆"创作献礼"的功能和内涵。从后来美协对第三届美展年代的更改上看,似乎也是希望突出"国庆献礼"这一主题。自第六届起,把全国美展作为庆祝国庆的活动已经形成了自觉和共识,并在以后的几届美展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全国美展70年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性变革
在历届全国美展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尚辉先生结合具体的画作对中国画艺术所呈现的现代性变革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中国绘画,不论是石窟墓葬绘画,还是院体画、文人画,在表现内容上不出于宗教信仰、宫仪皇权、贵族享乐等苑囿,因而中国画的现代性意涵首先表现为对现代社会的主体--劳动人民的审美观照上。中国画的现代性变革,就是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引进再现写实的造型语言、借鉴现代主义某些观念来表达现实人文关怀。在新中国70年的中国画变革历程中,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都获得了创新性转换。其"创新性"即在生活风貌、人物形象、气象意境上展现出对现实社会鲜活生动的表现,也在笔墨语言、形式图象、媒材技艺上表现出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突破与新创。
在人物画上,尚辉先生通过分析徐悲鸿的《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第一届)、李琦《主席走遍全国》(第三届)、蒋兆和的《杜甫像》(第四届)的作品,并进行对比,他认为,第三界全国美展人物画作品完成了人物画的现实性改造,至第四届而涌现出一批表现现实人物画的经典之作。
尚辉先生还选取了不同届美展中表现同一类人群的作品进行直观对比。例如,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第六届)、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第七届)以及何晓云的《嫩绿轻红》(第十届)同样是刻画军人形象,但是不同时代的画家对军人细节的选择,对他们情态的表达都是不一样的。
在工笔人物画中,尚辉先生认为,从第九届全国美展以来,工笔人物画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创新门类。第九届美展中何家英的《米脂的婆姨》叶华的《熙日》、李乃蔚的《银锁》可以看到工笔画人物画在转型期的面貌。
在山水画中,尚辉先生选用了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第二届)、宋文治的《山川巨变》(第三届)、兰铁成的《河床》之二(第七届)、卢禹舜的《神静八荒》(第八届)、刘文洁的《物华》(第十届)、毛冬华的《多云转晴》(第十一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几十年的时间内,几代画家对山水画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用传统的笔墨表现生活到在绘画中表现工农业生产,从抽象性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展现到用山水的符号表现生命意识,从对绘画材料的研究运用到关注形象的拓展,每一个时代在每一届全国美展中有不同的山水面貌。
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国家美术形象
尚辉先生对"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中的获奖提名作品、进京作品以及入选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同一作者在不同届美展中的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对同一类题材作品的关注视角的多样性进行概要分析……
尚辉先生认为,在本届全国美展中,中国画作品呈现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多样化,尤其是从日常生活中寻求某种社会变迁的深意。如陈治、武欣的《尖峰食刻》、孙娟娟的《对话》和臧玉琴的《周末》等作品,看上去亲切、自然、生动,显示出作者在这些日常细节里展现民众生活的变化。
本届全国美展中,像李玉旺的《使命》、王珂的《都是热血儿郎》等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主流色彩,作者通过塑造当代社会的英模形象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体现国家美术形象。
除此之外,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中,工笔画占604总入选数的57.2%,多于水墨写意画。尚辉先生强调,这些工笔画并非完全延续传统绘画语言,而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再现性的写实绘画,甚至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语言。当代中国工笔画显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宽泛性与可容纳度。
尚辉先生说,本届展览中604件中国画作品,题材丰富、表现多样,兼具传统画科分类特点,也出现了表现都市现代生活场景难以按传统画科分类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山水、花鸟在此展中表现不够突出,或者说,人们期待在这个展览中能够看到和传统国画不完全一样的形式、样态、但创新与承传的度的把握也便显得尤其重要。
最后,尚辉先生总结道:全国美展在中国当下已成为征集面最广、价值取向最为鲜明、最有学术权威性、影响也最大的美术作品展览,被看作是一段时间内全国美术动态的风向标。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全国美展的期望值会很高,总是期望能在每届的全国美展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震撼。对本届全国美展的业界与公众评价也不例外。本届美展整体创作水平很高,几乎每件作品都很精致和完整,但能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能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语言上有很大超越与突破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本身或许就是个问题。它至少表明,在当下,艺术家更注重技术技巧,而忽视了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于人自身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追问。精致与完整现象的背后,往往揭示的是技术理性大于精神感性或思想深度的内在原因。
通过讲座,广大观众对历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有一种纵深的感知,并在观看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时,有一个基本的审美判断和学术梳理。
9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隆重开幕,欢迎广大观众带着问题意识去欣赏作品,从具体的作品中寻找到有关于中国画在当下变革中的主题形象和时代特征。
文字整理/胡敬爱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