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亚洲视野:亚洲何以成为亚洲 2009-05-12 12:27:49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 点击:
名家赝品为何频现拍卖行 能否杜绝?

  他还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缺乏对某位大师作品的专项市场研究。“比如在国外,某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目前在谁的手中,做过什么展览,曾从哪家画廊售出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而在国内,由于一级市场画廊的发展还不及拍卖行,本来应该由画廊为主力的市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也缺乏大师作品的展览,导致作品的展览记录屈指可数,往往一件名家作品亮世,没有出版记录,展览记录等身份认定,从而也使得赝品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也有人认为,在目前内地的市场氛围下,即便有详尽的出版记录等市场研究,依然逃不脱赝品的阴影。知名藏家邢继柱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名家作品的造假手段。他说,以前曾有拍卖行向自己推荐购买一幅吴冠中的作品,并附带一本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的画册。由于自己并不钟爱吴冠中的作品,所以婉拒了该公司。之后,该拍卖行又找到了邢继柱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个有心人,找到画册的出版方“中国美术出版社”进行核实。结果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表示说,从来没有出版过这样一本书。也就是说,这本看起来酷似上世纪70年代的旧画册,是委托方为了推销该幅作品而制作的一本假画册,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甚至不惜花费功夫将画册作旧。

 

  能否杜绝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

  无论是受到藏家以提供优质拍品为条件的“挟持”,还是由于造假手段高超,迷住了拍卖行的视线。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仿佛已经成为各大拍卖公司都不能避免并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的业内人士认为,没有良药来完全杜绝赝品现身拍卖行。有人就提出,真伪问题本身就是收藏的乐趣。一些顶级藏家,终其一生,能收到的真品最高也只能达到80\%,更何况以市场为目的的拍卖行。但在他们看来,虽然一些大藏家将好坏不一的藏品委托给拍卖行有时不可避免,但如果拍卖行长期被其“挟持”,最终会因失去信誉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之路。比如北京几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拍卖行,就是受到一些大藏家的“挟持”而光辉不再。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赝品在拍卖行的猖獗现象最终会随着市场本身的规律调解而减少。他说,“收藏的总趋势,最开始都是大家互相争夺,采用各种手段混战一气。之后赝品由于藏家眼力、实力的提高而没有市场,大家都回归到做真品的状态。然后慢慢将大师的重要作品都集中在几个人手中。比如林风眠的顶级作品被某几位或者某个大机构收藏。而其他的作品则逐渐流入一级市场。成为普通人都能承受的消费品。这样,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市场中承担了重要交易角色,而他们对客户由于需要长期培养,大多都有道德底线,不会以赝品致使自己的客源流失。这样,整个市场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中来。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