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 2009-07-01 16:32:50 来源:《艺术当代》 作者:漆澜 徐佳音 点击:
2009年2月,在柏林墙消失二十周年之际,在美国洛杉矶市立美术馆举办了“两个德国的艺术——冷战文化”的展览,展出了1945年至1989年期间一百二十位东德和西德艺术家创作的超过三百件雕塑、绘画、摄影和影像作品。展览策划人似乎尽量模糊两个区域的差别,在布展时将东德和西德艺术家作品随

 

  2009年2月,在柏林墙消失二十周年之际,在美国洛杉矶市立美术馆举办了“两个德国的艺术——冷战文化”的展览,展出了1945年至1989年期间一百二十位东德和西德艺术家创作的超过三百件雕塑、绘画、摄影和影像作品。展览策划人似乎尽量模糊两个区域的差别,在布展时将东德和西德艺术家作品随机混合在一起,这种善意的用心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种融洽感消弭了断裂的痕迹。

 

  学界一般认为,德国当代艺术的产生是在1945年,这一关键时刻的划定其实隐藏着一个潜台词——这个时间点的选定包含了一种与“第三帝国”历史彻底决裂的情绪,亦即一种战后的国际政治的正确性。然而,政治的正确性不代表学术脉络的客观性。尽管这种划分对于我们研究战后德国艺术和文化来说是简洁生效的,但它所具有的分割意味和排斥性如同德国分离的空间版图一样,干扰了我们对德国宏观的当代艺术史的追溯。因此,要认识德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我们追述的时间上限应该推至1920年代。

 

  首先,德国当代艺术的第一关键词是抽象主义,而第二关键词无疑是表现主义。这两个学术概念或许最能概括德国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向、文化性格和历史脉络。德国抽象主义潮流其实发端于1920年代,作为潜流贯穿于1930年代到1940年代,最终在战后被欧洲艺术界承认。这个潮流以“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自治”为己任,以老一辈的康定斯基、威利·包美斯特(Willi Baumeister)菲瑞兹·温特(Fritz Winter)开其先河,继之以恩斯特·威勒姆·内(Ernst Wilhelm Nay)、格哈德·胡美(Gerhard Hoehme)奋力推进,及至战后,西南Zen 49艺术团终于在国际当代艺术潮流中掀起轩然大波。

 

  在早期德国抽象主义艺术家中,菲瑞兹·温特、恩斯特·威勒姆·内、格哈德·胡美的人生遭遇和艺术历程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他们都大致在1930年代便开始了将抽象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实验,但都曾被纳粹当局指责为“堕落”而被禁止展出。并且,他们都曾被征入伍,亲身经历了“二战”战场的血腥残酷。这些共同的经历为德国的抽象主义艺术谱写了一个宏观的政治、哲学,以及战后经济神话的历史图景。在“二战”后,这些老兵艺术家似乎在竭力寻求摆脱战争伤痛的途径——一种非政治取向的、抽象的绘画为德国的视觉艺术建立了新的形式意义。

 

  德国表现主义的发端更早。表现主义的源头应当追溯到1910年代的“桥社”和“青骑士”派。“桥社”于1905年6月创立,骨干成员包括恩斯特·路德维·科席勒(Ernst Ludwig Kirchner)、埃瑞·赫克尔(Erich Heckel)、卡尔·斯契米德·鲁特卢夫(Karl Schmidt-Rottluff) 和弗理兹·贝理尔(Fritz Bleyl)。这个群体受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影响,具有一种强力意志色彩,主张开放、强健、深刻而富有哲学思考的艺术旨趣,学术界也常称之为“老表现主义”。而关于“表现主义”这个概念的最早文献是费希特(Fechter) 在1911年出版的《哥特形式》,该书中明确地使用了“表现主义”一词来阐释“桥社”和“青骑士”艺术家的作品。1912年,“表现主义”一词在科隆举办的“特别联盟”展览中正式被确定下来,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纲领凝聚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发挥出强烈的感召力。

 

  从1945年至1989年,德国的分裂造就了一个民族的两种文化艺术,由于处于不同意识形态的境遇中,二者在政治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毕竟是同一个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承载了同样的历史创伤,又以同样的民族身份来面对分裂,因此,艺术家们在其思想和艺术作品中也反应出了相互间的联系——而民族身份和国际化、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绘画与多种新艺术形态、冷战与和平、历史创伤与未来远景——这诸多对立甚至充满冲突的二元命题给德国当代艺术以强烈的刺激和推进。悲剧伤害了德国人和世界,但最终德国当代艺术让世界惊奇。可以这样说,冷战以来的德国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艺术的潮流,德国当代艺术家在各个艺术领域所做的颠覆和创新,对当今的我们仍然深具启发性。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