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类似的误读。当然这是我说它是一个误读。比如说《断臂维纳斯》,我很难想象,有些人甚至说《断臂维纳斯》引出一个美学概念——残缺美。我真的不这样认为,我看了维纳斯以后发现,这完全是我们的主观臆断。如果真的一个人胳膊断了,你就能够找到像维纳斯的那种美感吗?不是的。我们发现维纳斯的美感是半倾斜的曲线,如果一个女人的线条产生这样一种姿态时,一边是直线性,另外一边曲线的走动就更强烈了,而《断臂维纳斯》正好是断掉这一边。看这个雕塑的时候,如果这只手存在,就一定会影响到那半边女性曲线的视觉观察。这个时候,因为这样一种方式(断臂),把一种婀娜、美感的线条完美呈现在你面前,使它与右边的直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女人完美的曲线走动和空间转换的变化,完美的呈现在你的面前。
所以,很多的话题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方式中,进一步的思考的话,你会获得一个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视角,人文科学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所提供的是能够让你具有自己的智慧,观测一个事件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结果。以上讲的是我对《蒙娜丽莎》和《断臂维纳斯》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话题的中心。我们今天讲的话题中心还是要由它们身上回到中国画,中国画怎么看?很小的时候当别人告诉你雷锋是一个好人,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把雷锋作为一个好人,作为一个你判断别人是否是好人的尺度。比如雷锋给隔壁大娘打了一桶水,这是一个行为标准,于是我们就会以这个行为标准来判断,如果另外一个人给隔壁大娘打了一桶水,我们就说他是学雷锋了,他是好人。这是人的认知经过。当我们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概念和体验以后,你会以此概念和体验作为你下一次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所以一切人的成长过程是一种经验化的成长过程,我们反过来找我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思维体验时,我们就要抛下这种经验对我们下一次做判断会产生的引导和误导。当然很多人看《蒙娜丽莎》都不会看出它是用绘画语言,看出一种绘画自足性及其在艺术史中的价值,从而确认它的价值,很少有人会这么看,这是我们这样一群整天没事干,做绘画史研究的人想出来的。大多数人看《蒙娜丽莎》的时候会当做一个很真实的呈现,所以《蒙娜丽莎》作为一个真实的杰作带给我们的视觉判断方式是它能够具有真实的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