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未来 . 未完成 ”实验媒体艺术展 2009-09-08 11:20:24 来源:嘉德在线 点击:
我们看整个卢浮宫的画时,我们会发现《蒙娜丽莎》是唯一一幅或者说是极少的一幅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形态空间,相对其他有着明确背景的东西,它没有一个明确叙述的故事,但却有着非常浓厚的叙述情绪,而这个绘画情绪是靠绘画语言自身独立完成的。

  首先,《蒙娜丽莎》有一种丰腴的美感。这种丰腴的美感的真实性使我们感觉到触手可及。看这只手,这只手没有显现骨感,它是在人的手的空间的转换中,抓住明暗交接线的面的过渡,描绘了一个仿佛在你面前膨胀起来的三维空间的手。这种细节和形体的描绘,手腕的翻动,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手腕的翻动把手的空间交代出来,由手腕到手骨的转换,里面微妙的一种空间曲折转换都已经呈现出来,非常细腻的再现了。这种真实让我们感觉到它触手可及,比如说衣服,甚至在高光处所沾染的一种色彩倾向所透露出来的一种衣服的质地感。于是,以《蒙娜丽莎》为代表的西方图像经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绘画好坏的标准,或者是欣赏绘画的方式,就是它的一种再现性和呈现性,它的这种逼真性以及对于这种逼真性所描绘的细腻、细微。

 

  我们再看一下《最后的晚餐》。关于《最后的晚餐》,我们也无须多说,我们看到《最后的晚餐》中有一个对空间的处理,所谓的焦点透视的成熟方法。如果仔细拿着线条按照透视法则来看,所有的视点是消失在耶稣的后面。这两幅画给我们传达的是一个西方再现性、真实性的一种图像视觉体验。应该说,今天这种真实再现性的图像视觉体验,是我们判断很多绘画的一个潜移默化、不由自主就会使用的方法,甚至在判断中国画的时候,特别是判断一幅工笔画,习惯看这个东西画得像不像,再加上五四以后所谓新传统的呈现,把写意与西方造型结构方式的结合。于是,今天我们看一幅好画和坏画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东西画得真像。徐悲鸿在中国画中实现了一种再现性,但是他并不代表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和欣赏方式。今天我们沿着徐悲鸿的方式来看中国画的时候,已经是拿着类似《蒙娜丽莎》的方式来看中国画。这是讲的,是古典西方画对我们的视觉培养。

 

  还有一类是当代艺术。大家都看到了,这个不需要解释,当代艺术在行为方式上有一种腾挪转换,在这种腾挪转换中呈现出一种当代的观念感。最近我们有一次聊天时,聊到了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即它已经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艺术已经不需要证明自己作为艺术品存在的方式。我看到有一个人到蓬皮杜去看展览。蓬皮杜放着一些当代艺术的展厅边上有一个食品柜,食品柜是投币来获得饮料和食品的,结果这个人把它活生生看成了艺术品,他想了半天,在这样的地方放着这样一个食品柜,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阐释呢?这是我们当代艺术进一步的发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