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淞:“华山计划”是一种另类追求 2009-10-24 16:50:5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
上海四大空间日前举办了一个特别的酒会,展示史金淞的“华山计划——设计课”的成果。按照他的这个计划,从10月12日起史金淞在四大空间为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学院(AIVA)的学生开设为期一周的名为“华山计划”的“设计课”,并在10月17日起将成果展示到11月27日。

 


个展“琰”上用玉做的作品:《144.58牛顿.米》


  上海四大空间日前举办了一个特别的酒会,展示史金淞的“华山计划——设计课”的成果。按照他的这个计划,从10月12日起史金淞在四大空间为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预科学院(AIVA)的学生开设为期一周的名为“华山计划”的“设计课”,并在10月17日起将成果展示到11月27日。此前,2008年9月5日在北京梯空间,史金淞还做过一个名叫“华山计划”的很特别的展览。

 

  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中心主任姜节泓指出,史金淞的“华山计划”企图建立一个批评性的视觉实践框架,探讨人造的、自然的或是无名的力在某种既有的物理实体上所遗留的痕迹,并假借时间的维度对其发生的形态上的影响,与其形成的新关系。作为“华山计划”的一个视角,“设计课”继续通过对各样可产生“作用”的外力的寻找、诱发和描述,追问着价值系统建立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问:“华山计划——设计课”和“华山计划”这两个展览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主题?

 

  答:那只是同属于一个类型的实验,所以用了同一个名字。“华山”就是一个名字。那是对我们的“观看”方式的另一种探索,希望是用一种能进入的方式去体验:有一个情境,进入这个特定的情境去阅读和体验。

 

  问:在北京举办的“华山计划”展览,给观众一条从头至尾的参观线路,所以展览会叫“华山计划”吧?

 

  答:“华山计划”像华山一条路一样,有一个参观的路线,一条似是而非的路。整个展览用许多可能的时间的痕迹去描述一种可能的存在的方式。

 

  展览表达对这个空间的感受,一种可能存在的生物留下来的痕迹,它们可能是形而上的,也可能是形而下的。我们都是通过一些痕迹来阅读过去。那些过去在其发生时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痕迹则是平面的,讲述着一种我们所体认的过去。现在我试图还原那些可能的行为方式。每种行为方式都有一种价值系统在支撑着,而我的作品尝试通过阅读与体验来穿透那个系统。这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做法首先是让我自己变成另一种生物,那些紧挨着我的生物,只是按一种逻辑接近他们。

 

  问:这次的“设计课”与“华山计划”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一种行为艺术?

 

  答:这次比上次更生活,只是生活的一个断面。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归类。我的出发点并没有考虑其属于哪种艺术类型。主要考虑的是其中产生的化合反应、教和学的差异,主观的给予亦即所讨论的问题经过互动后,每个参与者的不同知识的呈献。在这里,同样的知识系统在同样的情境下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我试图呈现、探索知识或者权力形成的轨迹、脉络,探索知识的传播路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