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11月10日
地点:宋庄当代美术馆
受访人:王春辰
采访者:崔付利
王春辰:首先在当代,最近几年做展览、做活动很少采用批评家提名展这种方式,现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很快,很迅速,各种的体制、机构在目前算是比较健全。比如说画廊,博览会,甚至还有双年展,这些形式使中国的艺术变得很丰富,展览的机会也很多,甚至艺术家出场的展览机会太多了,人们就逐渐地淡化了批评家提名展这样的形式,但是实际上在中国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末,批评家提名展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吸引人,比较兴奋,传递了一种非常强的立场和姿态。
反过来说,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因为艺术太多,艺术家的样式非常丰富,艺术的面貌也非常多,在这样的一种茫茫大海一样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中,我们怎么来分别,怎么来鉴别一个新的艺术,好的艺术,有特点、特征,代表某种特殊表达的艺术呢?靠谁呢?不能靠一个没有专业的人、没有立场的人去说,肯定是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这个时候,批评家提名展就出场了。是因为批评家有一个独立的视角、独立的观点,他对事物,可以说有最强烈的敏感目光和眼光,甚至是挑剔的一种眼光,只有这样他才能发现艺术,什么不一样、什么跟别的艺术有区别。
在这个时候,批评家要本着为自己所提名的艺术和艺术家负责。这个负责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你所提到的这种艺术现象、艺术作品能不能具有代表,表达了一种在这么多艺术现象中的独立性、特殊性,甚至不妨说是极端性。那么一定要是所谓的批评,从语言来讲就是一个观察的视角、一个批判的态度、一种立场。艺术家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批评家更是要这样的态度。艺术家如果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批评家提名肯定就失去了他的锋芒和意义。
否则的话我们就是展览,现在的展览都是攒一个,很多展览是画廊、机构做的,邀请一些人,找一个策展人挂名,邀请一些艺术家,对它的要求只是说作为一个机构的展览,不是严格意义上批评家的提名展。一旦提名,就意味着你的立场,这个时候人们看这个问题,肯定是有期待,有判断的。这个期待不是对艺术家的期待,而是对批评家的期待。比如,做一个“批评家提名展”最终显示的是批评家的眼光和立场,甚至是艺术的水准和判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表明这是批评家提名展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做了半天,很累,也费力不讨好,就是这样的。
99艺术网:批评家在整个提名展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还要负责任。
王春辰:一定是这样,他是要挂名的,跟挂策展人的名字不一样,策展人在为这个展览负责,他是为这个展览的整体负责,但是一旦是一个提名展的时候,就意味着参与提名的这些艺术家,要为他负责。因为表明了是这些提名的批评家,对艺术选择的一种判断和眼光。
比如看展览,当然这个展览之前我也听说,他们正在办,我不知道哪些艺术家会提名。所以我有好奇,我也想知道,什么样的艺术家被他们提名。我很想知道,到了这个展场,我又想知道谁提名了哪个艺术家。这时,我能感觉到这里面的处境、尴尬都有,我相信他们也不会很满意这样的提名,这太尴尬了。这时,会使人去想一想这个提名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就不要挂提名展,就是做一个什么、什么的展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