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一景3 2009-11-28 19:40:26 来源:99艺术网 点击:
由于当今的展览很少采用批评家提名展这种展览机制,所以展览现场吸引了众多批评家前往观看。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一位批评家,他向记者道出自己他对展览是如此失望,感到展览很尴尬。下面是我们谈话的一些内容,希望加强我们对艺术展览的学术讨论。


99艺术网:像尤伦斯搞过“1+1”的展览模式,就是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批评家,带一个年轻的、一个青年的艺术家在做展览,那个展览模式和提名展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像严培明、汪建伟都做过。

    
王春辰: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它们虽然简单、单一,但单一就意味着我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每一个艺术家肯定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事物的角度,他的角度一定是要独立的、独特的。特别是那些有自己判断、而且做过多年艺术探索的人,他们常年形成的视觉判断肯定是很挑剔,就他个人而言,让他去选择一个艺术家,肯定是选择一个他个人认为的、个人化的艺术家。当然,同时为了阐释他们的理论背景、理论的关系,如果有相同态度、或近似态度的批评家进行合作,这样的模式可能更充实些。这样相对单一和独立的组合就意味着一种负责。大杂烩肯定不负责,一个和尚有水吃,三个和尚就没水吃。提名不是大会战,一定是个性中的独立表达。

    
99艺术网:刚才采访当中都提到是想通过这种提名展,让批评家的理论和艺术家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所谓的结合是不是在这个展览当中的体现是脱节的?更多的是批评家主观的意识来决定的?

    
王春辰:因为这些提名都是朋友,我也都很熟悉,他们的批评立场都非常尖锐,但是我想知道他们提名的时候,这种尖锐性能不能落实到艺术上,有些被提名的艺术家也是有潜力的。从目前来看,展场好像有点尴尬,有点不着边际。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堆放,而是要相互形成关联,展览是作品的延伸,做不好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体的作品的效果。对于这个展览,这些批评家自己也讲到受制于很多投资的考虑,有很多尴尬的无奈,而且有一些也不是他们提名的,只不过是受人之约就做了这个提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这样就不要挂上“批评家提名”,因为批评家一提名,肯定带给别人的期待就非常高。你可以给人的期待少一点,但不要给人的期待没有,这样会给人的失望比较多。即便是希望可能没有,但是失望也不要有。

    
99艺术网:谢谢您王老师!
 

 


【编辑:大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