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艺术品投资收藏领域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倒下了成片的画廊与艺术机构,媒体和批评家也非常有怨言,但是却富裕了艺术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梁克刚(以下简称“梁”):其实富裕了的艺术家只是艺术家群体中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艺术家仍然很难,而真正的艺术市场经营风险更多的是由画廊和经营机构承担的,艺术家的个人投入不大,并不是高风险,最多是市场走向与卖画的关系。但机构是有经营成本的,比如有些机构会大批地收购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金沉淀,如果这些资金不是自有资金而是借贷资金就会产生很大的财务压力。
记者:那您觉得投资收藏领域现在的状况与艺术家的创作联系不大,对吗?
梁:对,艺术家不会直接受到影响,很多艺术家趁着这几年艺术市场火爆都有了很可观的积蓄的,几年不卖画也不会太困难,而且非职业艺术家原来也有其他的收入渠道,本来就没有以卖画为生。
记者:在您看来,影响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主流资金在哪里?
梁: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是不成熟的,专业成熟的收藏家很少,大部分是炒家或投资者,他们是以一种投资理财的心态进入收藏业的;国外就不同,他们的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钱多的时候多买,钱少的时候少买,这样就不会突然产生很大的差别。而且他们的收藏是建立在热爱艺术的层面上,收藏不是为了投资、炒作、赚钱,低吸高抛,而是因为自己喜欢,并没有只是期待未来作品的增值以及套现的问题。
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画廊,但运行非常成功的却很少,您觉得中国的画廊还不成熟的问题在哪里?
梁:中国画廊的历史非常短,只有十几年,最早的画廊是在95年左右出现的,相对于国外两百年的历史,自然还谈不上成熟,这也是正常的。此外,经济危机在西方已经历过很多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是第一次面对这样大的经济调整。大部分画廊是在2003年之后开的,他们的成长史才几年,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抗风险的能力以及专业程度都还很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