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画廊运作作为投资行为,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金融运作方式,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画廊有没有运行相对成功的典型,请您分析一下?
梁:中国比较好的几家画廊都是外国人开的,像上海香格纳画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画廊,它的渠道是国际化的,也不依赖于某一个市场,做得相对比较成熟。但画廊并不是一个可以做得很大的行业,它仍然是一个传统形态的行业。在国外它也不是一种大买卖,不是一个可以做成集团公司与连锁店这样的规模行业,它对经营者个人的审美趣味依赖很大,不容易规模化更不容易业务复制。中国开画廊的人往往预期太高,好像在做一种准金融行业,而在国外开画廊一般只是一种爱好,很多画廊都是上流社会的富婆们开的,因为画廊这个行业很优雅,都是和有地位、有钱、有品位的人打交道。
记者:在作品流通过程中,有时候很大的利益份额都去了艺术家手里,而媒体、美术馆、画廊几乎没有收益,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梁: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并不是说最大的利益都到了艺术家手里去了。从现在的拍卖纪录来看,现在能拍几千万的作品,其实早就不在艺术家手上了,当时艺术家最初卖这件作品的收益可能也就就几千或者万块钱。后来经过层层转手,到现在变成了几千万。
记者:有人说,有些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作品一上市,就能达到几万块钱,您又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
梁:这是不正常的,中国目前的市场状态导致年轻人在确定自己价格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参照拍卖纪录与成功艺术家的价格,另外,市场热度造成大量的人去炒画、追画,无形当中抬高了价格。很早以前,张晓刚、方力钧的画也卖过几百、几千元,今天已经拍到几千万,但这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并不是一口吃了个胖子,今天的年轻人,是在一种特别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成长的,一开始心态就很浮躁,很不理性。这对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其艺术理念,同时丧失对艺术价值的真正判断能力。
记者:针对上面谈到的问题,在您看来,由当代艺术作品流通产生的利益要怎么分配才会比较合理?
梁:目前中国在艺术流通过程中,一、二、三级市场的链条还不完善,行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外的收藏家群体都是通过画廊去买画,艺术家卖画收现金是受限制的甚至违法的,在法国,一般艺术家都要通过画廊卖画,因为自己收现金会牵扯到很多税务违规问题。通过画廊卖给一般的藏家,收藏很多年之后再进行收藏品的调整,送到拍卖行去。在国外是绝对不允许拍卖行直接去找艺术家和画廊拿画的,拍卖行只能从个体藏家手里征集藏品,在中国却出现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拍卖行直接去找艺术家拿画,越过了中间所有的层次,恨不得把中间环节的钱全部赚完,这种现象纵容了整个拍卖行业的非正常运作,甚至画廊自己将代理艺术家的作品送拍,并在拍卖会上举牌制造虚假的价格,这样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对于按规矩经营的机构也非常不公平。正是这些害群之马让整个艺术市场变得乌烟瘴气、混论不堪、缺乏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