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的开幕宴 2010-01-14 11:57:51 来源:艺术资讯 作者:余丁 点击:
中国当代艺术标准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艺术的文化话语权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又由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空前火爆所引发——市场上正在不断攀升的艺术作品,正是由90年 代初成熟起来的那一代人,以及他们的风格、观念的追随者和复制者制造的。

  三、价值取向

 

  如果说批评导向的艺术源自17-18世 纪的贵族艺术传统,那么资本导向的艺术则带有工业—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明显特征:由精英主义转向消费文化。它一开始是在资本的支持下挑战传统的艺术体制 和意识形态,呈现出前卫特性,同样是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一旦当代艺术被推上“精英艺术”的台面为官方体制所容纳,或进入消费文化领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它就会丧失其前卫性,而成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说的庸俗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也重演了西方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如果说90年 代初的反体制、反意识形态的特征使它具有一定的前卫性的话,那么资本市场的迅速介入使它很快就沦为了商业的艺术,尽管还披着前卫艺术的外衣。而所有当代艺 术“体制化”的努力(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包容),都使当代艺术进一步庸俗化。从西方艺术史发展来看,前卫艺术的满足了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而所谓的精英阶 层实际上是指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即所谓的中产阶级“有教养”阶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所谓“小资”。在西方,大资产阶级仍然保留着文艺复兴以来的贵族审美 趣味。

 

  中国当代艺术是被新兴的“大资产阶级”有钱阶层所吸纳,改革开放有大趋势使得他们认同于海外收藏家和支持者的价值观,继而追随外国人的对于当代艺术的价值取 向。但有趣的是,中国的这些有钱阶层拥有了西方大资本家的经济地位,但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趣味与身份,他们的审美趣味仍然是“小资”,这使得他们会 把那些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个性的”、“另类的”、 “追求颓废情绪”、“只图个人享受,不考虑国家大事”的当 代艺术当成时尚来追捧。这批在中国先富起来的人普遍缺乏西方“大资产阶级”的那种艺术修养与文化责任。这样,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链的接受终端,还没有形 成肩负中国文化复兴责任的支持者队伍,却拥有一批具有“小资”情调的唯利是图者。在上述所说的评价体系失语的状态下,价格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主要价值标 准,“批评”成为了制造价格奇迹的可有可无的外包装。

 

  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由 于对西方现代艺术体制的复制过程中所出现的缺失和误读,使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有人把这归结为这中国特色,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早以超过的 西方艺术。不知道他们在用“超过”这个词的时候所用的标准是什么。除了市场,似乎无法用可量化的数据来说明“超过”这个词的含义。然而,艺术似乎无法被量 化的数据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代艺术的市场价格绝不是评价艺术价值的标准。艺术史告诉我们,许多当时价格昂贵的艺术,后来都被遗忘,而那些载入史册的作品, 有时恰恰不为人所理解,远离时尚的作品。

 

  此外,我们始终在对西方艺术体制畸形复制的体系中讨论中国当代艺术, 这种做法早已应该被质疑。 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上,我们急需建立一套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评价与阐释系统,而建立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体系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编辑:海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