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经于去年和今年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过两篇短文论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问题,又在今年的《美术观察》杂志上发表“中国艺术,中国标准”一文。本人在这些文章中,连续追问什么是中国当 代艺术,并从当代艺术体制、艺术市场、收藏等方面对当代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思考。以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思考并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标准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艺术的文化话语权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又由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空前火爆所引发——市场上正在不断攀升的艺术作品,正是由90年 代初成熟起来的那一代人,以及他们的风格、观念的追随者和复制者制造的。无庸置疑,这些艺术家,是在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观念巨变的时代发展起来 的一批幸运儿;同样无庸置疑的是,他们是中国在走向开放过程中,西方观念、西方体制与中国改革发生碰撞的受益者。本文副题为“三论”,一方面是沿续了《中 国文化报》那两篇文章的观点而撰写第三篇文章,另一方面,又试图从中国当代艺术的运行体制、评价体系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来提出个人的进一步思考。
一、运行体制
中国当代艺术的运行体制现在看来无疑是西方式的。按照这种体制,作为艺术生产者的艺术家和作为艺术接受者的观众(包括私人收藏家和公共博物馆)是艺术品创作—接受的两个终端,在这两个终端之间是艺术的传播过程,包括了如下几个环节: 艺术赞助人(投资人)、 艺术市场(经纪人、画廊、拍卖行)、展览策划人、 艺术批评家。西方的这套艺术运行体制始于19世纪下半叶,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当下艺术体制的形成,是西方艺术体制的一个自然的复制过程。
首先,源于“85新潮”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反体制”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艺术体制是西方19世 纪以前沙龙体制的沿续,官方展览是艺术家能够参加的唯一展览,媒体也均在官方的控制之中,使得许多艺术家没有展览机会,作品无法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种体制的艺术基本上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艺术创作只有屈服于体制,才可能有所成就。艺术自由在这种体制下受到极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