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鲁夫艺术简介 2010-02-20 16:07:48 来源:《谁在拍卖中国》 作者:吴树 点击:
据说,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学家不会自不量力地去干预历史进程,哪怕是自己早已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恶性结局胸有成竹。不幸的是,笔者没能成为历史学家;另有一种哲人式的说法,叫“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侥幸的是,笔者也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介草民,不懂得韬光养晦,好歹挣扎到花甲之年,


  结论2:中国文物流失的最大祸主是中国人自己。
  
  李兰博士替我在国外做抽样调查时发现:除开两次火烧圆明园和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以及少量被外国人以科学考察等借口盗走的文物之外,其它流失海外的出土文物,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利欲熏心的中国文物犯罪分子走私卖给外国人,后者所占比例大约在2/3以上。这种肮脏交易,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一些外国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至今还保留了当时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卢芹斋、岳彬等人所开具的交易票据和国民党海关方面的出关证件。
  
  结论3: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再是贫困所至,而是国人精神上的缺失。
  
  自打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不仅用他们的洋枪洋炮彻底摧毁了一个强盛两千年的东方帝国,更用他们的科学万花筒和炫富大机器践踏了后帝国子民原本自傲的心。在圆明园第二次被毁半个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的身子“从此站起来了”,但被西方列强打趴下了的心却未能及时复苏。新中国前30年,我们一面将西方的民主、科学、财富视为洪水猛兽和“酸葡萄”,全盘排斥在国门之外,以虚弱的自闭维系不自信的自尊。一面将落后的现状和自卑的心理迁怒于祖上的遗传基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四旧”、打祖宗,最后发展到搞一场“文化大革命”,向所谓的“封资修”发动全面进攻。这场持续10年之久的影子“圣战”,最终没能真正打倒任何一类“革命对象”,却摧毁了除博物馆之外的全部中国地面古代文化遗存,并且自我堵塞了中国人享受现代科技、财富文明的所有通道。由此,我们的内心失去了根据地,既没有了过去,更看不见未来,狂热掩饰空虚,口号充当食粮,无知让我们失去了强壮精神的所有资本,贫困使得深植于内心的强烈物欲长期与我们如影随形,只要机会来临,便贪得无厌地背叛我们原本的良知。
  
  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中国人饱受创伤的心也渐渐“挺”起来。但是,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我们精神上的强盛,“贪财炫富”正在成为国人最廉价的时尚和最浅薄的资本。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金钱欲望,一些人在衣食无忧之后,仍旧不惜盗坟掘墓,将祖宗的遗物走私出境卖给外国人;为了赚得更多的钱,一些富豪不辞劳苦、远渡重洋,去西方拍场赌狠较劲,按照洋人的价值理念争珍夺宝,即便全是被人家抢去的祖宗遗物,也照例自相残杀、天价哄抢。他们买回那些替人受过、背负着华族奇耻大辱的可怜尤物,并非要让它们认祖归宗、重见天日,而是视之为可以继续挤奶下蛋的肥牛金鸡,重新囚禁于自家的深宅大院,待价而沽。自尊丧尽、颜面全无。由于这些非法拍品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中国人的变相承认,使得我们国家对战争中流失文物的追索变得更加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一些爱国人士为国家回购、捐赠文物所付出的成本。圆明园生肖兽首从最初的1200美元炒作到2800万欧元,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以上调查结论,是记者写作《中国文物黑皮书》之《谁在拍卖中国》的主要动因。与前一部《谁在收藏中国》不同的是,这本书的主诉点比较集中,基本上围绕“谁在拍卖”、“怎么拍卖”、“为什么会被拍卖”三方面展开;在叙事方式上,本书充分利用调查者不同的文化优势,在不同的国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讲述受访者的故事;在逻辑结构上,本书跟踪佳士得与苏富比近20年的几次战略转移——从伦敦-日本-美国-中国,并以此为线索,将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纳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格局进行分析;在思想方法上,本书尽量站在历史、文化和经济的高度,着重对中国文物市场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群,客观地进行民族化的人格主义分析。
  
  同时,为了增加本书的信息量,记者通过对欧美国家文物市场和收藏家、古董商、拍卖行、以及有关媒体的调查采访,对西方拍卖行的商业战术进行了归纳、分析和判断,包括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拍品选择标准、价格炒作规律和后阶段的拍卖走势,在本书的有关章节中也都有所体现,希望这些内容对于部分文物收藏者多少起到一些参考作用。此外,为了避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枯燥感,本书省略了一些思想性、数据性过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寓主题于案例故事之中,期望读者朋友能够在阅读时多做一些补充性思考,以增加本书的思想厚度。
  
  虽然这部书的写作时间只用了一年多,但素材的搜集工作却几乎与《谁在收藏中国》同时起步。这5年时间,对作者本人来讲是一生中最艰难、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段光阴。在此期间,我经历了一场重病、两次手术、数百次的剧烈疼痛,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也正是这一段痛苦的赋闲岁月让我远离本职杂务,偶然进入了一个原本陌生的领域——文物市场,结识了方方面面的朋友,赏析了他们各自色彩丰富的人生。这些朋友当中,有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有对国家文物事业贡献卓著的文物理论家、有实力雄厚的收藏大佬、有深藏不露的藏界大隐、有“开张吃三年”的古董商、有捡漏儿打眼乐在其中的收藏大众;更为难得的是,我还认识了一些“另类”朋友,他们有的是盗墓里手,有的是制假大师,还有的是文物走私客。虽然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道路,大部分都已经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但我相信,任何一样被诚实纪录下来的人生,对历史、对社会来说,都会是一种有用的养料。基于这种原故,我向以上所有的朋友都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度过了这一段生命中最为黑暗、但却未成蹉跎的岁月。感谢你们敞开胸怀,诚实地向我袒露了许多人生的成功与失意、鲜亮与疥疴……这一切,都已成为我毕生的珍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