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前进。1955年5月5日,居留台湾5年的朱德群“离台”,搭乘“越南号”抵达马赛。在巴黎,朱德群在大茅屋画院画素描——具象的人体训练。直至1956年,朱德群看了Stael的作品,“释放了深藏在内心的能量”。
“Stael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启示。以前我画具象画,现在我对这种画不再有兴趣。我深深感到,Stael的抽象绘画,证明了其中有着极大自由表现的可能性。”朱德群曾这样说。
除了Stael,还有汉斯·哈同、皮耶·苏拉热、乔治·马修等画家的作品,引导朱德群摆脱传统绘画的羁绊,自1957年创作出被吴冠中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的《景昭画像》并获得巴黎春季艺术沙龙银奖之后,朱德群彻底在具象绘画领域“缺席”,进入戴浩石所言的“理想化的抽象时期”。
戴浩石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朱德群的抽象艺术,由六七十年代的红色调系发展至80年代的蓝绿色调系,内容由现实事物为心灵悸动留下的痕迹,到抽象想象为心灵空间开拓新的形式结构。如《向NicolasdeStael致敬》一画,颜料强烈激昂,有时厚重,有时轻快,排斥了形状;《河岸》中,一束束错综的笔画和柔软的线条纠缠旋转于相互交融的画面上,让他的作品有一种突出的形貌,在昏暗空间里有相互撞击产生的耀目光芒。
“这是我看画展最感动的一次”
提起1969年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参观纪念伦勃朗诞辰300周年的大型展览,朱德群曾这样感叹。而在董景昭眼中,“他很仔细地看了一整天,特别是《夜巡》”。
如果说Stael让朱德群在绘画形式上改弦易辙,伦勃朗作品中微茫深沉的光色则让他对艺术如何展现生命本源进行眺望与思考。他不再用画刀分割形象,而是开始重拾运笔的流畅感并展现油彩在画面上的稀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