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要做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2010-04-22 13:06:53 来源:重庆晚报 点击:
高小华:如果你真正热爱艺术,就不要过多考虑金钱。拿《赶火车》来说,我当年若有一丝杂念,就不会在毕业作品上自找麻烦地画这种大画,会考虑短平快。

 

 

创作《红岩启示录》时的高小华

  

  为了这幅画,我们一直准备着

 

  《重庆大轰炸》预计下月20日全部完成,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中首次出现的半景画,作为反映抗战岁月的重头戏,这幅画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这幅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招标的?你们当时怎么想到要去竞标?

  高小华:是从2003年9月开始招标。得知这个消息,相信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会禁不住跃跃欲试,这在重庆乃至中国都是一件艺术大事。而从理智上讲,我和启蒙老师雷著华对此都有一种志在必得的信心。

 

  记者:据我所知,当时一块儿竞标的包括广州集美、沈阳鲁美几家国内名头响亮的公司,不少重庆公司因此打消了念头,而你们为何那么自信?

  高小华:首先,我们也分析了对手的情况,当时,像沈阳鲁美就不一定派最好的人员前来,再者,当年的12月就要进行第一轮竞标,短短3个月时间,要想把老重庆掌握深透,不大可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实力。在这个项目之前,我和雷老师已经做了3年的《红岩启示录》,画了30幅大画,在大型艺术景观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对重庆历史的了解上恰好有雷老师在,快60岁的雷老师可是山城街巷吊脚楼里窜大的土著。

 

  记者:整个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困难呢?

  高小华:首先得说明一个问题,这幅《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不是一幅单纯的美术作品,它是整个大轰炸纪念厅——这个由声光电、装置艺术等组成的艺术景观工程中的一部分。这幅画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展现5年半重庆大轰炸的历史,同时又要融合于工程整体。因为重庆是山城,非平原,选择角度就是构图的关键。我们总共画了20多稿,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10幅。其中一幅就是从南山鸟瞰,也很恢宏,但这一角度有一江横亘,视角里有限的地理空间很难涵纳5年半的人文活动,也难表现重庆地貌的层次感和纵深感,且与画面相接处的遇难者尸体模型、废墟等地景也无法摆设,因此类似这些方案都被自行否决。后来,我们立足渝中半岛360度写生中发现,采用了以纵向及从渝中半岛的“背后”看重庆的角度来取景构图,就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于是就有了“两江环抱、大江东去,呈金字塔型”的构图创意。但问题又出来了,两江环抱还不能算重庆的独特标志,世界上也不乏两江环抱的山城,如何区别开来呢?这时,雷老师的重庆经验发挥了作用,重庆区别于其它山城的城市符号是什么?是城门。于是,我们的立足点就确定在了通远门上。自此,这幅画的框架才真正成熟。所以,我经常和朋友玩笑说,我和雷老师几十年的油画功底,《红岩启示录》的3年实践,雷老师近60年的重庆生活积淀,我在美国2年电影制作和导演的学习,都是为了这幅画。我们可一直在准备着呀!

 

  记者:这幅半景画粗看简直就是一张完整的重庆地图,但细看又似是而非,这是怎么回事?

  高小华:我们的第一标胜出后,修改的一个方面就是压低远景分量,强化中近景,其实这在美术理论上是半景画的禁忌。但这幅画本身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的形态,它必须再现5年半大轰炸中重庆人民自救、逃难、反抗等各种人文活动,涵盖几十个标志性地理位置,所以这幅画里的重庆决非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重庆,而是艺术化的重庆,展现的是人们心灵的真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