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消费观念为何姗姗来迟? 2010-04-28 09:47:47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语言是人们最核心本能的沟通方式。所谓摄影语言问题,我觉得就是感知镜头能够看见的事物与能够表现出的事物之间的独特轨迹,这其实是摄影存活的基础和方式。

  “文以载道”摄影理念对于个人主义的约束显然秉承了“内圣外王”的宗旨,亦即保证私人生活领域与公众社会存在转换的可能。道德限度之内的个人情志修炼甚至有利于治理社会。这是摄影、个人与社会三者的统一。然而,现代性的压力终于导致三者的破裂。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道德的控制范围,制度、契约、法律和利益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依据;同时,个人的权利、欲望、无意识以及种种琐碎的情绪无不表明,个人经验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区域。这个区域与公众社会之间的互动可能制造出千奇百怪的故事。摄影负责向社会公共空间报告这个区域的存在,以及这个区域隐含的颠覆性能量。

 

  在“文以载道”的理念看来,“阶级”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现象成为社会生活之中最为重要的范畴,拍摄出“典型”无疑必须是阶级本性的形象说明。典型的基本特征是个性显现共性,或者现象显现本质。二者之间的张力愈大,摄影愈是成功。一个真正的摄影典型综合了如此之多的同类人,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整个社会的结构。这就是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图景。

 

  这种观点显然具有强烈的黑格尔色彩,背后很大程度依赖于总体论。例如,卢卡奇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大到一个阶级、一个阶层,小到一颦一笑,所有的局部都被被社会有机地组织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我们可以从这里察觉到理论的雄心壮志:找到一个宏大的结论控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某种程度上,摄影的典型提供了一个小号的社会模型,我们可以从这种模型之中看出历史的前景。即使我们仅仅与一个人物相遇,但是,总体论的意义就在于,利用每一个局部片断推测出总体图景。

 

  当然,这种总体论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拒绝。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已经丧失了深度,丧失了中心,变成了各行其是的小叙事。我没有必要复述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路线,但是,我们至少要从后现代主义那里得到一个启示:历史并非单向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必然地衔接在一起,并且显示出指定的意义。这犹如一场足球赛:一次进攻开始之后,带球,传球,过人,互相配合,如此等等,但是,这一切可能因为一个不无偶然的大脚解围而烟消云散。于是,一切如同没有发生似的——一切都重新开始。如此松散的历史过程之中,许多形象的意义是多向的,浮游不定的。

 

  我曾经听一个摄影师说过他的照片是匕首和投枪,我至今仍感到不寒而栗。韩寒曾讲过这样的话:“以前我很悲愤,当你看到矿难,你悲愤是人之常情,当我看到五十次矿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悲剧。不过当你看到第一百次的时候,你会有点儿觉得这其实是个喜剧。” 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是怀疑的。我觉得许多中国摄影师,他们缺乏观看的素养和从容的气质,他们的内心世界单薄脆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他们把摄影想象和操作得过于简陋粗暴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