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三十年看中国变迁:“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2010-06-03 13:56:34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乔雪阳 点击: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是在这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默默无闻到名扬海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画里三十年看中国变迁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日前在上海开展

 

  4月18日,位于上海红坊艺术区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了自己的开馆大展,主题很宏大: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时间段是从1979年开始,直到2009年的30年时间。中国的当代艺术,正是在这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默默无闻到名扬海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这次展览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但无论是画家还是策展人,他们的希望显然不仅仅有业界的关注,还希望有来自民间的目光。本期艺术生活,我们就带你在这个悠闲的五一假期,零距离欣赏这场远在上海、囊括全国的精彩展览。可以说,每看一件作品,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就增加一分,这无疑有助于大家在鉴赏和收藏方面的提高。
  
  三十年,不算很长,但也绝不短,足够跨越一个成年人的全部青春与最好的年华,15岁~45岁。在当代艺术的30年里,中国的艺术家们都用自己最好的年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怎样的激情和心血?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什么样的路?
  
  阶段一看得懂的画面,功底扎实
  
  从1979年开始,也就是从粉碎“四人帮”、迎来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不过,在这个阶段,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家们,画笔用得比较传统,画面也很写实,“看得懂”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艺术。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大多属于“乡土写实主义”———艺术,本就来自于生活,而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广袤的土地。
  
  罗中立《苍天》
  
  说起罗中立,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父亲》,那皱纹如树皮的面庞,写满了沧桑与苦难,也写满了忍耐与坚韧。遗憾的是,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馆长何炬星告诉记者,这幅作品现收藏在国家美术馆,没能借出来参展。不过,这幅《苍天》其实同样出色:画面上的人抬头望向正在落雨的苍穹,深刻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渴望改革开放的心情,如同久旱的大地渴望甘霖。这幅画由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
  
  程丛林《码头的台阶》
  
  这幅画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作者程丛林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毕业生。和这幅《码头的台阶》一同诞生的,还有另一幅《华工船》。两幅画都画的是1884年中国沿海口岸的场面:困苦的华工即将远渡重洋,卖力求生。人们饥饿的脸色、凄楚的神情和破烂的衣衫,都在默默吐露着苦难与悲伤。
  
  这幅画获得了当年的全国美展大奖,而《华工船》则落选。后来,这两幅画也被中国台湾山艺术基金收藏。2007年11月,《华工船》在嘉德拍卖上,拍出了2296万元的高价。《码头的台阶》价值几何,可以参考。
  
  陈丹青《进城》
  
  这幅画本身并不特别出名,但它属于陈丹青最著名的代表作“西藏组画”,完成于1980年。画西藏的艺术家很多,但20多年前,只有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将这个题材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笔下的藏族同胞不再是常见的载歌载舞的形象,而延伸成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这个系列被当之无愧地视作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里程碑。可供参考的是:这组画中的《牧羊人》,在2007年以3200万元的价格拍出,创造了陈丹青油画作品迄今为止的拍卖最高纪录。
  
  1.《苍天》
  
  2.《进城》
  
  3.《码头的台阶》
  
  阶段二
  
  学习西方,用哲学和理性思考
  
  在1985年前后,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积累和引进,当时的年轻人对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兴趣大增,读尼采、萨特,成为校园里的一大风潮,不亚于如今的任何一股时尚潮流。社会对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艺术家们的思考。这个时候,艺术家们开始提倡“理性绘画”,并尝试起了抽象手法,追赶西方艺术的脚步。必须说,他们的脚步很快。
  
  舒群《绝对原则1号》
  
  舒群是“理性绘画”思潮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至高无上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舒群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式“形而上画派”真正的代表画家。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个充满几何感的画面可能比较难懂:黑色的宇宙空间体现出无限;由远及近的十字架表现了永恒,下方的天体球面给人造成较大的心理距离,网格结构显出崇高、庄严和理智的特征。所有这些形态的选择,都在体现一种无比冷静的理性精神,因而起名为“绝对原则”。现由私人藏家收藏。
  
  孟禄丁、张群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这幅画因为出现了男女裸体,开始差点儿没让展出,后来经过多方协商,才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在展览上,这个角落却成为观众们驻足最多的地方。
  
  两位创作者当时只是中央美术学院二年级的学生。据说,他们当时只想画一张不一样的人体画,于是选择了亚当和夏娃,但为了通过审查,让画面看上去更积极,他们又加上了一位穿戴整齐的女青年,手托一碟苹果走过层层大门———据说作者是为了表示“封建的大门被冲破”,迎合主旋律,现在则被理解为冲破原罪的束缚。下面的风景借鉴了著名画家达利的特点。无论如何,这幅画并非大师杰作,但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依然被赋予了里程碑式的意义。现由泰康人寿收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