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西我东”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成都站 2010-06-19 18:08: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民生现代美术馆供稿 点击:
各位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民生美术馆听我们的讲座,刚刚热烈的掌声说明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嘉宾——周国平先生。很多人了解周国平老师可能是从一个父亲的自诉——对于生命与死亡的那一份感性开始的。


    尼采那个时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太孤独了,他是一个很忧郁和腼腆的人,一辈子没有结过婚,几乎也没有谈恋爱,有一次试图谈恋爱,但是未遂。曾经爱上比他小17岁的女孩子,那个时候他已经离开巴塞尔大学,开始在意大利那些地方过流浪的生活,期间认识了那个女孩。女孩非常可爱叫莎乐美,是白俄将军的女儿,尼采认识她以后真是欣喜若狂,觉得得到了最能理解他的人。他们一起旅行,在罗马一带待了五个月。同时还有一个男孩跟他们一起旅行,那个男孩也喜欢莎乐美。尼采是一个特别害羞的人,他喜欢莎乐美但他不敢跟她说,让那个男孩帮他说,那个男孩跟莎乐美说了,同时也表白了自己对她的爱,最后莎乐美两个都没有接受。她后来说,她非常尊敬尼采,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他们在这五个月里面一起旅行,然后分手了。这里面挺复杂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尼采的妹妹在里面捣乱。尼采的妹妹特别嫉妒,她有一种霸占尼采的欲望,做了很多挑拨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原因。在尼采的生活中,他的妹妹起得作用挺坏,但他没有自理能力,而且从小父亲就去世,跟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妹妹跟他关系又很密切。他的妹妹在他后来被歪曲成法西斯这件事上也起了很坏的作用,尼采得了精神病疯了以后,他的全部手稿由他妹妹控制。他妹妹在尼采活着但已经病了的时候,写过两本尼采传,里面杜撰尼采所谓的反犹太主义的行为,其实尼采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言论。后来在编他全集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手脚。尼采是很孤单的,朋友也不多,长年累月一个人在那里漂泊,他给朋友写信的时候说有时候太孤独了,想拥抱任何一个人,整天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到一个人。我觉得他最后的疯是跟孤独有关,也有人说他是有病,因为年轻的时候染上了梅毒,后来造成了脑病变,也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尼采思想上,当时那些著作到底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尼采是一个很特殊的哲学家,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哲学家,很真实。他本人受叔本华的思想影响很大。大家知道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尼采小时候就很悲观,我看过尼采小时候写的诗歌,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10岁开始写诗,他14岁写的自传里面讲他小时候写了很多诗,那些诗都很悲观。比如说“当晚祷的钟声想起,我不禁悄悄的思衬,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那永恒的故乡”,还有一首诗写自己在废墟上面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废墟往日的繁华,醒来后感觉人生真是一场空。整个诗歌情调非常悲观,还有怀念他的父亲。他很奇怪,他父亲去世两个月弟弟就死了,而在弟弟死之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的坟墓打开,父亲从坟墓里面走出来,走到教堂里面,从教堂的桌子上面抱起一个小孩又回到了坟墓里面,做这个梦以后没多久弟弟就死了。小时候家庭变故的刺激,加上大学受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叔本华。大学读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说我当时看了以后,连续几天没有睡觉,天天晚上兴奋不己,觉得叔本华这本书完全为自己写的。本来他对人生很悲观,但是叔本华清清楚楚把人生可悲的状态描写出来,把人生的真相给他看了。叔本华说的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样子?叔本华的观点简单说,就如他的书名说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也可以翻译成欲望。意志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欲望,我们都被欲望支配,每一个生命都被欲望支配。欲望在每一个个人身上,作为欲望来说它的本性就是让自己永远的存在下去,但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吹肥皂泡一样,想越吹越大,最后不可避免会破灭。欲望意味着痛苦,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得到满足之后就是无聊。所以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是毫无意义的,出路只有一个,让你的欲望和意志能够消灭掉。靠艺术我们可以暂时把欲望平息下来,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把我们身体的意志放弃,大家不要生孩子世界就太平了,所以他是很悲观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跟尼采吻合,一个人受影响肯定不会里面没有东西,然后外面灌输进来,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真正的影响就是你本来已经有了,把你本来有的东西唤醒,给他营养,越来越壮大,然后你就有了,尼采就是这样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悲观的人。一辈子在想这个问题,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不甘心,怎么样让没有意义的人生给出一种意义,让他变得有意义或者是让他显得有意义,让自己感觉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他的酒神,权力意志都是要解决这个的,要给人生一种意义。这个问题按道理来说是他个人的问题,可实际上尼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也是时代的问题,起码也是他那个时代的问题。所以他不仅仅是解决个人问题,他的个人最大的人生问题和时代问题正好吻合,这是尼采产生影响力最重要的原因。


    那个时代用尼采话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虚无主义。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他是这样说的,一个不速之客已经站在我们时代的门前,这个不速之客就叫虚无主义。什么是虚无主义?就是说一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现在发现突然没有价值。原来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人生所有的价值都是从那里来的,我们人生价值的根据和源头,现在突然发现没有价值了。用他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上帝死了”,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上帝死了”是给他的一个虚无主义,给他的一个公式。这个上帝不仅仅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就是欧洲历史上在没有基督教的时候,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早期古罗马共和国的时候,欧洲人是有信仰的。尼采的说法说是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现象世界,这个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现象世界如果说是有意义的,那么意义源头是本质世界,真正的世界是意义的根据和源头,我们这个世界仅仅是它的一种表现。后面真正的世界给现象世界提供了它的根据。这个东西是从柏拉图来的,欧洲背后真正的世界到了基督教,本质世界就叫上帝,用上帝这个称号说它,这个东西是最高的价值。要说人生有价值,追问到最后价值根源在哪里,有一个神圣的东西。


    到19世纪那个时候,尼采说人们发现这是一场梦,背后真正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他说这个东西对于欧洲人来说就像经历了一场地震,什么东西都倒塌了,整个欧洲道德,整个欧洲人的生活信念都是建立在对上帝,也就是对于现象世界背后的永远不变的神圣的世界、真正的世界信仰的基础上,一旦这个信仰没有了,所有的道德也好,生活理想也好,全部崩塌了。他说这是欧洲面临最大的问题。这个就叫做虚无主义。


尼采这个东西和他本人对人生的悲观、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和从叔本华过来的那些东西是一致的,他内心深处也都认为是虚无,所以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光是解决个人的问题,也是解决一个时代的问题。按照尼采的说法,按照他的预计,虚无主义时代将延续200年,他是1880年左右说这个话的,按道理来说要到2080年,反正现在还在这个范围内。确实也是这样,信仰这种困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归纳了一下基本上他讲了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在信仰的问题上,现在最要命的是什么,人们没有信仰了,但是人们无所谓,还装出有信仰的样子;心里已经没有了信仰,已经不信上帝了,仍然天天去教堂,仍然每个星期去做礼拜。他说现在连真正的虚伪也没有了,真正的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被迫接受一种信仰,但是内心不放弃自己真正的信仰,外表上你强迫我信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内心不放弃。现在的人无所谓了,他们非常轻松的接受和放弃,左右逢源,毫无罪恶感,这是一个方面,在信仰问题上无所谓。


    另外一个就是在生活方式上,他说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匆忙,大家都在匆匆忙忙过日子。现在的人不在思考,不在沉思了,不能安静下来,如果安静下来就会有罪恶感,觉得不对头。以前有思想的时代,有信仰的时代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人们经常在沉思,但现在人们不但不深思还害怕深思,觉得安静是不对的,忙才是对的。手里拿着表思考,吃饭的时候还看报纸,生怕浪费时间。他说我经常在闹市口看行人行色匆匆的走过,心里面就会产生愚蠢的问题,他们去干什么怎么那么忙。这个时代最被尊重的品质是什么?勤劳。大家都在勤劳的赚钱和花钱,勤劳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完全没有信仰,勤劳这个品质更加使世人没有信仰,没头没脑在那里忙着。这是一个生活方式上的匆忙。


    还有一个就是文化的平庸,他说这是个文化平庸的时代,没有任何的创造性,以前有创造力的时代文化是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就是应该能够把人们的生活变成一个整体,这个文化应该是有根的,古希腊人们有信仰,相信神话,世俗的生活便成了有神圣光彩的整体,但现在的文化是破碎的,文化源头没有了,人们内心没有了信仰,文化没有创造性,大家追求的是外表的东西。他讲过一句话,说现在文化就好像是披在一个又冷又饿裸体上的一件褴褛的彩衣。就是外表很漂亮,内在很贫乏。


    另外他讲了现在文化的特点是外表的鲜媚和亮丽,内在的空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包装文化。还有一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快餐文化,人们着眼于当下,再也没有永恒。媒体和报刊在那里自贬文化,记者代替天才成为文化的指导者。我很惊讶尼采是不是有预见性,他那个时代媒体还不太发达,报纸也有限,当然还没有网络和电视,不像现在媒体如此发达,那个时候他已经提出来,已经指出了这种问题:媒体、报刊已经在取代大学成为文化的中心,文化的指导者,记者取代天才成了文化的指导者。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一个个人在深思中,站在文化传统之中对文化根本理论的思考,现在大家都是把文化当作娱乐。他很讨厌剧场,德国人喜欢周末的晚上穿得衣冠楚楚,到剧场看演出,他说一个人到了剧场之后就成了大众,趣味完全被公共趣味支配,什么是剧场?剧场就是趣味问题上的公共厕所,没有个人趣味。我刚才说的是尼采对虚无主义征兆的问题,他实际上真是很敏感,也看到了现在更严重的一些问题。


    怎么办,对虚无主义怎么办?尼采提出了什么样的药方来治这个病?他提出的东西也不多,我觉得尼采特别精彩的东西是是他的批判性,包括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为了找虚无主义的源头挖到了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虚无主义实际上隐藏在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里面,把世界分成虚假的世界,背后的本质是一个真正的世界。那么这样一种区分,实际上是一种价值逆差,是一个价值判断,他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唯一的世界,生活在这个现象世界里面,柏拉图实际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是虚假的。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虚无主义,你对我们所能得到的真正的唯一的世界已经持否定态度。尼采花了很多功夫对伯拉图的模式进行批判,这一点对现在西方哲学的启示作用非常大。现在西方哲学对所谓的现象世界是虚假的,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一种划分法,现在哲学是完全否定的,不存在一个两分世界,没有这样的区分,并不是说一个现象背后还有本质。关于这一点,应该说从康德开始,西方哲学最伟大的哲学家,当然柏拉图也很伟大,虽然后人批判他,但他是奠基者。到后来近代最伟大的就是康德,康德对柏拉图所建立的行为上的哲学,已经给出了一个根本的颠覆。柏拉图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本质,康德证明说,实际上我们所能得到的,就是世界向我们所呈现的只能是现象,我们永远得不到那个本质,本质用他的话来说叫自在之物,我们永远得不到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和我们是有鸿沟的,所以不要想这件事情,如果知道关于世界本质的判断是属于信仰,世界本质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世界,他的本质是精神领域的,就属于信仰,你说精神的本质是物质的,也是信仰,这不是思考的结果,这是信仰的问题。他证明了这一点,康德之后的哲学家都接受这一点,包括尼采,理性是不可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到尼采就更近了一步,他说实际上所谓的自在之物,所谓的世界本质,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世界你只要去认识它它就是现象,尼采提出了透视主义,任何一个事物或者是对整个世界也好,只要去认识——当然你不去认识,人类不去认识的时候他和人类是没有关系——只要去认识和谈论它就是现象。必定是有一个角度和视角的,必定是一种透视,不可能摆脱透视的角度,因为那样想都没有办法想象,没有办法去想象一种没有透视的认识,没有办法去想象世界没有经过透视整体呈现在你面前,用现象学哲学家的话来说,哪怕是上帝本人要来认识也是这样,上帝也不可能说没有角度地来认识这个世界,他最多做到用无数的角度把它综合起来,这也是尼采的思想,很精彩。


我想这个跟现代艺术是有关系的。我琢磨过这个问题,实际上现代艺术从写实向抽象转变,正是和哲学上的转变有关系。写实是有前提的,就是表象对象本身有一个样子在那边,你要把本来的样子描绘出来,实际上有这样一个前提。但是现代哲学告诉你,事物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任何一个观察者,只要去观察者这个事物,必然带着你的视角。所以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对象,它呈现的样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共识,康德以后越来越明显,事物没有本来的样子,事物对人来说只能以现象的样子来呈现,哲学向现象学转变实际上是写实到抽象转变的一个依据和先导。尼采在哲学上的这种影响,特别深刻的影响是在这里。


    对于虚无主义挖到这样的根子,怎么办?尼采分析,为什么否定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什么拿一个所谓本质世界否定生活的世界,原因在什么地方?尼采最喜欢的哲学是什么?是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尤其是赫拉克里特的哲学特别喜欢。曾经有一本书,他生前没有发表,作为遗著留下来叫做《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这本书我也翻译过。专门谈前苏格拉底哲学,就是柏拉图以前的哲学家,他最欣赏的是赫拉克里特。赫拉克里特的基本观点就是世界是变化的,用赫拉克里特的话来说,世界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永恒的燃烧着、又熄灭着的一团大火——世界是一团火。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世界就流变,世界永远变化,不可能静下来,变化就是它的真实,不要试图从变化后面去找到不变的东西,认为不变的东西才是真实的,那个思路是错误的,这是赫拉克里特的说法,这一点尼采非常赞成。为了肯定流变,不用所谓不变的存在去否定变化的世界,为了做到这一点尼采认为关键取决于什么?取决于生命力,一个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所以我讲到他的酒神精神了,他早期的酒神精神又演变成全面一致,他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怎么样克服虚无主义。


    如果说要肯定流变的世界,变动不均的世界,我们要肯定它,这包含一个问题,一个人对人生悲观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死亡,生命是短暂的,生不断的变成死。尼采小时候也是从这点出发,他父亲的死,人在变动不均的世界里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短暂的,都是暂时的,那到底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是这么一个问题。尼采说,他想解决这个问题,生命流变的世界必然包含着否定,包含着毁灭,这不可避免。所以要肯定生命,肯定这个世界的话,必须肯定它必然包含的否定,那些方面的否定,你要肯定毁灭,肯定它,一定会包含在我们看来是灾难的这些东西,你都要肯定。酒神精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必然包含的那些可疑可怕的方面,那种痛苦和毁灭,都要肯定,肯定生命的全部就是他说的酒神精神。要做到这种肯定,取决于有没有生命力,只要生命力非常强大,就能肯定。古希腊人的生命是非常强大的,作为艺术的悲剧,古希腊也是最辉煌的,是人类艺术的高峰,很多人认为是顶峰,马克思都认为是顶峰,为什么?就是因为古希腊是一个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民族,同时又深深知道人生的可悲之处,但是用旺盛的生命力来战胜人生的可悲之处,这就是酒神精神。就好像我们爱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会让我们怀疑她对我不忠诚,她会抛弃我,这个时候你就不爱她了吗,你仍然爱她,因为她太有魅力了。实际上对生命的这种爱,取决于你内在生命渴望,你对生命的热爱,你对生命的活力,这个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简单归结起来的话,就是用强大的生命力本身来战胜生命的无意义性。用尼采后来的话说,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勇敢的跋涉在无意义的荒原上,知道人生没有意义,但是仍然可以活得非常悲壮,很伟大。这才是人伟大之处,人的伟大面对这种无意义,仍然能够不倒下去,能够坚持,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说找一个神圣的根源,而在于人有权力意志,人要使自己的生命力不断的往上发展,有生命的欲望,有强大的生命力,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观点。


    这个东西对80年代的中国,这种强调生命的激情,强调健全的生命本能是很有号召力和震撼力的。中国以前的意识形态,一直压制生命本能,从来不认为生命本能是好东西,都是否定的。我当时看到尼采的这些作品以后就是感觉到一种解放,你们不知道在以前那种时代,对生命活生生的东西,真的让人感到有恶感。我们上大学也是这样,谈恋爱是不允许的,而且有的人他在大学里谈了恋爱了,甚至发生关系,他会有罪恶感,被发现以后要处分,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体制是压抑这个东西,而尼采,对生命激情,对强健的生命本能,对生命力的这种肯定,有一种解放的作用,这是尼采对于虚无主义的一个方面,用生命力的强大战胜虚无主义。


    另外尼采特别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优秀,尼采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东西,他讲艺术家,特别强调艺术家是欲望非常强烈的人,这种欲望是精神欲望,当然也包括身体的欲望。他在很大程度上讲欲望、讲生命的时候,我觉得是精神混为一体的一种状态。所以他第二点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优秀,对我们是很有解放作用的,我们总认为个人的优秀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以前讲集体主义,讲爱国主义就是反对个人主义,但是个人主义在西方伦理学是核心的东西,他们整个体制、整个政治制度也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强调个人利益的合法性。简单地说他们强调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都有存在的权利,所以每个个体生命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发展自己,只要不侵犯别人,损害别人,任何人无权强制他和干涉他,像这样一个思想,从古罗马以来都是一贯的主张。尼采尤其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优秀,他认为个人不仅仅是个人,在每个个人身上,实际上是人类,从最早的人类一直到个体为止,存在着一个链条、一个系列。你是人发展到你这里的一个结果,所以你是有责任的。个体所达到的高度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人类的高度。但是他又强调一点,人类的高度是由那些最优秀的个体高度来标志的,不是平均值。那些最优秀的个人达到了什么高度,就说明人类已经达到什么高度。这个时代出了一个歌德,那么人类的高度就提升了一大截,那些真正的天才在提升人类。但是他并不完全是天才论者,他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个人都有责任去争取自己的优秀。你对于人类,你能做到最好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他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就好像一个花园,每个人都把自己这朵花开得最美,人类这个花园就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互相之间都能欣赏,都能给对方快乐。如果大家都不去争优秀,花都开得那么难看,互相之间也很难受。你对别人最好的价值是你是优秀的人,别人能够欣赏你,这就是你的贡献。那么这一点我想当时在80年代的时候也是特别有解放作用的,我们这里人只要优秀了结果往往会不好,甚至会受到迫害。


    先讲到这里,我更希望是大家聊天,有什么想法互相交流,这样更有意思一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