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周老师你好,你刚刚和写的那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末尾都提到尼采最后十一年是精神失常的,但我后来看到一本书,写尼采的妹妹,是他在精神病院,就是大家以为他发疯以后写的一本书,当时藏起来了,过了很久才发表出来,不知道您看过这本书没有?
周国平:这本书我看到过,我认为这本书是假的,是造出来的。而且很奇怪,里面的经过是稀奇古怪的经过,把这个稿子带出去,然后有一个人把它翻译成英文,但是德国人从来没有讲过这件事,我在德国的文献里没有发现这件事情,如果真有这件事情,在德国文献里会是一件大事情,会谈的很多的,而且从内容上我也不太相信,觉得是假的。尼采和他妹妹的关系,是很紧张的。我起码可以举出一个证据来说明他妹妹会造假,这本书我不是说他妹妹造的,是后来的人造的,和他们没有关系。就在《看哪!这人》,我们有一个版本的,解放前就翻译过好几个版本,但都是按照尼采妹妹出的全集来翻译的,后来我看了70年代两个意大利人搞的尼采的新版,现在被认为是权威版,这本书里面谈到尼采妹妹的地方,原来的版本里面都是讲他妹妹的好话,而且里面有很多反犹太主义的内容,但是按照尼采手稿出的版本,里面是尼采特别厌恶地谈论他的母亲和妹妹,是骂她们骂的很厉害的。我不知道尼采在1889年以后他还有没有可能写这些东西,有些片断有点像尼采风格,但是我基本判断不太可能是真的。当然最后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这个可以作为专门研究,但是我认为这个不是真的。
提问:您以前在一本书里面说提到艺术家不适合找老婆,我比较想听听您对艺术家婚姻观的想法?
周国平:按道理说婚姻观不应该按照职业说的,我这样想,艺术家比较敏感,比较艺感,艺感的人比较多变,但是婚姻要求比较稳定,这里面确实有冲突,当然不一定艺感的人都这个问题,但是艺术家里面艺感的人会多一些,所以就是选择的问题。当然我也看到艺术家有的家庭很稳定,这不能一概而论,还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提问:周老师你好,首先非常感谢你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哲学史课。我想说的不是问题,而是一点自己的观点请您指正一下。我刚才留意到您说艺术就是解释,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比较有共鸣,我现在正好有这样的观点,觉得人的精神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解释,一个是创作。前者可以称为是学术或者艺术。我想说的就是学术解释通过语言来让大家认识,但是语言塑造出来的并不是世界的本质,就像你说的本质永远无法被认识,永远只能通过表象来表现出来,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学术实现的目的永远到达不了天堂。那么就像很多当代的西方思想家做的事情一样,他们通常认为真理往往是在艺术那边实现的,并不是通过语言推理达到的。
看过30年当代艺术展以后我产生这样的想法,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观念艺术实际上是艺术活动失去了作为它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相反我觉得我们艺术家的脑子是承担各种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作品只是简单呈现为对于某一个哲学思想或某一简单理论的注解,这样对于艺术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觉得艺术家应该读哲学,但是创作的时候应该忘掉哲学,想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周国平:对,我非常赞成。艺术家应该有哲学的思考、感受和感悟。我觉得不光是画家,包括文学家、作家、诗人都一样,你看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他们都是有哲学蕴含的,所谓的哲学蕴含不是概念性的东西,也不一定说看了多少哲学书,这些都没有关系。他一定是对人生也好,世界也好,就是神秘背后最高最深的东西是有感觉的。他不一定做系统的思考,但是在这方面是有问题的。他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是有这样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离不开哲学,但是我真的也不喜欢艺术家直接用哲学来说话。本来在哲学家本身用概念之前已经是黔驴技穷了,用艺术的方法走,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我的理解,画家他的绘画,不管是抽象还是什么,应该是把他们的精神表达出来,是一种精神图像。实际上要把他灵魂的事情说出来,这个东西不应该是关键性的东西。所以这一点我很同意你的看法,就是你说的创造,要创造而不仅仅是解释。
提问:周老师你好,我问两个小问题,我之前没有读过尼采的著作,今天听您介绍尼采的著作,我之前看过一些浅显的关于佛教的东西,你刚才介绍的时候,我脑子里似乎出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类的一些逻辑,似乎有一些契合点,我不知道你对佛教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二个谈到您后面讲尼采说强大生命力和个人精神的优秀方面,但是就是说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这样行色匆匆的世界,可能周围人谈的都是比较世俗的话题和行为方式,我想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和解决之道,能够让我们在日常中帮助和促使我们精神上更宁静,能够让我们的优秀得以绽放,就是这两个问题。
周国平:第二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你觉得周围人过得行色匆匆的,这个对你来讲,精神上构成妨碍吗?我觉得不构成。
提问:或者这样讲,其实人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周国平:这就是问题之所在,那不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看人家要什么我就要什么,都是随大流,追随时尚,这是非常可悲的。首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但是怎么想清楚不是一句话可以解决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寻求的过程,不是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但是如果你醒悟到这个问题了就是一个开端。
提问:尼采他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周国平:非常好,你看他最后写的,发疯之前已经有点半疯状态写的《看哪!这人》,都是这样的标题,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那么智慧,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杰作,都是这样,他自我感觉好极了,但是他不是虚幻的,是有道理的,他知道自己的伟大之处,这种自信是有道理的,死后得到了证明,证明他是伟大的哲学家。
你讲的佛教问题,你听出有点佛教,可能跟叔本华有关系,叔本华对悲观的描绘,他本人就受佛教的影响,我认为佛教是深刻的哲学,可能是世界上最深刻的哲学,严格说来它不是宗教,它是无神论的。
提问:周老师你好,我看过尼采这本书,当时看的时候可能看的挺快,其中有一句话说人是一条不洁的河流,我当时感觉他的思想有启蒙作用,他是不是对欧洲的物质文明巨大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周国平:没有,他是最反对的,他对现代文明的物质文明是非常反对的,有大量的批判。他批判的矛头一个是现代文化,一个就是商业,商业主宰社会他批判地很多的,他对物质文明很看不起。
提问:我认为哲学应该是属于科学的基础,在科学的前面,哲学对科学有很大的作用吗?
周国平:从领域来说,哲学和科学基本上是不同的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所研究的是经验范围内的事情。就是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世界里面,他要整理出规律来,用逻辑来整理规律这是科学做的事情。哲学真正说起来,现在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哲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帮助你整理经验,好像起到逻辑和思想方法的作用,我认为这是贬低了哲学。哲学真正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超越经验范围,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用经验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经验范围里面显示不出来,比如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哲学两千年追问的问题,其实经验不能告诉你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经验也不能告诉你,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灵魂,这也是哲学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经验没有办法告诉你的。所以我特别同意英国有一个哲学家叫罗素,他很有意思,把哲学、科学、宗教、三者进行了比较。哲学和科学他们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用一种理性突破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但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科学是解决经验范围的东西,哲学是解决超越经验的问题。那么哲学和宗教呢,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要解决超越经验的根本性问题,但是用的方法不一样,哲学是用理性去思考,而宗教是凭信仰或者凭启示。但是你真正说起来,像超越的问题,灵魂的问题,上帝的问题,世界本质的问题,这种是用理性解决不了的。所以宗教在这一点上是有道理的,理性是有限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只能靠信仰。但是科学不需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说了人的理性按照逻辑一步一步走是按部就班,应该说是一个呆子很刻板的。但是哲学和宗教要问的问题是超越经验的,是灵魂要问的问题,实际上哲学是灵魂在那里问问题,而人的头脑在回答。所以我说灵魂是一个疯子,它什么都要问,痛苦啊,人为什么死呀不死多好呀,这些都是灵魂说的话,然后哲学家用头脑和理性回答,但是理性是个呆子,疯子在那里问,呆子在那里回答,你说怎么弄的清楚。这是哲学浪费的地方,但是罗素说了这也是哲学伟大的地方,哲学在理性和灵魂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张关系,这个实际上对两方面都是推动。宗教倒是省事了,只要你相信就可以了,科学也是比较省事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想,这是科学。哲学伟大就伟大在这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偏要去想。
提问:周先生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80年代我读了你的书和文章,那个时候您刚才讲在大学校园里面,尼采呀,萨特呀很火,当然那个时候我们得到信息的手段比较少,现在有网络了,我想关于尼采本人的评价不展开。我问两个问题,一个是您刚才讲的,80年代与当下的对比,我想问一下80年代的中国物质相对贫乏,现在是物质泛滥,这两个时代从人生讲或者从哲学上讲,他的分水岭在哪里?第二我们关注当下,面对媒体轰炸、物质的泛滥,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周国平:你说的分水岭是指时间上的还是指性质上的。
提问:都有。
周国平:如果是性质上的分水岭你已经说清楚了,一个是精神上的追求,还有物质上的贫乏,现在是物质上的泛滥,但是精神上相对来说比较贫乏。人们表现出来的是经济价值被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上,我觉得也没有办法,因为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如果从人类来说或者民族来说,物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能够做到的就是怎么样尽量同时,给精神的追求一个恰当的位置。我想很多个人都在这样做,这就够了。你说媒体轰炸,个人应该怎么办?你是指什么,是指普通的读者还是指一个作者,问题的含义希望你再明确一点。
提问: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关注点是由于两个时代有明显的反差,当然要很确切的讲是哪个事件或者哪一天导致时间的变革,好像有点勉为其难。大致想找到这么一个分水岭。
周国平:就是90年,89以后。
提问:第二个我想讲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对于知识分子个人讲怎么样对待,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太大的能力改变整个潮流或者体系。
周国平:作为个人,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什么是更需要的,我不知道你具体指什么。比如说知识分子、学者和媒体,这个是一个潮流,通过一种大众文化的形式能够很快的得到世俗的成功,但是我想每个人自己有一个价值判断,你更看重的是什么,那你就坚持好了。反正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觉得媒体的这种吵闹跟我关系不大,我本人比较漠然的,对这些东西比较冷淡,我觉得自己安安静静读书是我自己最好的状态,干嘛还凑这个热闹。
提问:周老师好,刚才听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细节,你谈到跟画家,包括摇滚歌手交流,我觉得这样的交流非常的好,非常的珍贵。然后你们涉及的范围不一样,但是你在某一个点上有契合,我就想到一直以来一个想法,我们对天才更多的是仰望,而天才跟天才之间可能更多的是共鸣和心心相吸。在以后的交往中,因为大家研究的不一样,一些讨论涉及到哪些,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哪些是启示性的,就是那些小话题和小细节想了解一下。
周国平: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区分真的不是职业的区分,有些人说隔行如隔山,我觉得行业本身不是问题,不同的行业本身不是障碍,人和人之间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这种生活观、价值观其实更重要。至于我和崔健,我们两个合作写过一本书,叫做《自由风格》,是我们两个人的对话,在2001年出版,现在不太容易找到了,我跟他商量了,准备重新出版,再做一些补充,你可以去看一下那本书。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周国平老师来到我们民生美术馆给大家带来内容非常丰富的讲座,我们再次以掌声感谢周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周老师刚刚提到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现代社会没有时间来沉思和思考,但是我们每个星期来到这个明亮宽敞的空间,来聆听哲人和有智慧人的演讲,我觉得这就是让自己沉静下来的方式,民生美术馆每周会尽量举办这样的讲座,相关的信息会更新在通知活动上面,希望大家积极关注,来参与我们的活动,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安静的空间。谢谢大家今天来到民生美术馆。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