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艺术让“我”消失于万物
——杨树峰专访
时间:2010年7月1日
地点:99艺术网访谈室
采访人:丁晓洁(99艺术网)
【编者按】杨树峰有两个身份:艺术家和新太阳美术馆馆长。作为艺术家的杨树峰在“85新潮”期间创作过大量作品,并被称为“85漏网之鱼”;作为新太阳美术馆馆长的杨树峰建馆后举办了轰轰烈烈的杨树峰“85”艺术大展,并针对“生命体验与创作”举办了讲座广泛传播“普世艺术”的精髓及其应用性。从艺几十年来杨树峰不断游离于斑斓的旅途中,将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合二为一。
99艺术网:新太阳美术馆的开馆展“杨树峰的85艺术大展”标题是以“85”和自己的名字作为开头的,你是否希望以特定的历史时间作为佐证来确认自己在那段时间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呢?
杨树峰:我85时期的作品,在当时83——86年间的中国,可以说是个“碑”的概念。为什么这样说?我觉得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怀所决定的。我用我的作品书写了当时中国在特定背景下特殊的、普通人的精神层面的情怀,不是简单的、社会表面的社会事件方面的情绪。我使用了很多材料、很多语言方式,同时也探索了人的生命层面、精神层面、生理层面、伦理、道德、传统等诸多领域,后来才留下了这么多风格各异的作品。今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才刚刚看到作品的价值。所以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和证明的,当时看不出来。
99艺术网:在你的展览中,选取的作品大多都是创作于1981-1989这个时间段内的,并以回顾展的形式作为展览的布局。除了回顾之外,你是否考虑过这些作品能够与当下的时代精神在某些层面上发生深层次的交互呢?它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树峰:我要证明一点,杨树峰的85艺术大展不是回顾展,而是一个新的展。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新作品、新展览、新观念,只是放在了另一个时间段而已。这些作品是85时期创作的,但对整个中国艺术家来说,应该是一个新的展览。它的“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们在85时期属于另类型的艺术作品;二是用个人的作品呈现了85的另类艺术探索风貌。如果说与当下的时代精神在深层次有交互的话,那就是在中国无论是85、还是现在,大部分艺术家最缺失的一块,就是人性的崇尚、人格的独立,注重人本身精神层面,用内在生命的涌动反射大社会的背景,而不像中国很多85当时的艺术家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我的艺术的价值所在之处。
99艺术网:是否有一些7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观众对你谈起过他们对于你作品的感受呢?
杨树峰:通过展览我的作品,结识了很多60、70和80后的朋友。他们看过我的画之后,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真实、生动,仿佛有无穷的能量在画内涌动。有人说,不像以前的画。我想可能画面上有点永恒的东西吧。
99艺术网:在你的很多抽象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立体派等西方美术流派的影子,你怎样看待这种相似性?
杨树峰:在80年代那段日子里,我知道西方有很多艺术,但还真的没有好好研究过,只是觉得他们的作品对人、对精神、对生命、对自由有一种感知力,我也靠这种感知力去将自我身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我想说,如果说我们的作品中有相似性的话,那么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挖掘内在源泉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就是生命和心灵,而不是表面的主义和观念。
99艺术网:之前在关于你的采访和文章中曾提到“你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你认为艺术的本体是什么?
杨树峰:在与你谈论艺术的本体时,可能本体早已消失了。其实艺术的本体就是人的本体,只不过人的本体需要外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某时也就是艺术的形式。撇开85时期的作品,如果让我说今天的艺术本体,那我可能会说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体就是我将来的艺术本体。
99艺术网:艺术的本体性最终还是会通过作品的表象来传递给观众,你在创作时怎样考虑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本体之间的关系?
杨树峰:在创作时尽可能调动能调动的力量,将自己全部打开,将此时真实自我的东西展示到前面来。当时对于表现形式并没有考虑太多,最重要的是能够将心理状态与生命本质联系一起展现出来。
99艺术网:有人评价你的作品对人性、精神、生命层面有着深刻的表达,你本人也一直在强调“生命感”。你认为艺术中的“生命感”仅包含高尚的精神层面吗?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有什么区别吗?对于纯粹精神概念的强调是否会将作品的意义引向空泛化和概念化呢?
杨树峰:精神与道德是两个概念,生命没有高尚与低下之分。视觉艺术家就是将这空泛化的东西转换成活生生的视觉形象,这就是艺术家的手艺。如果一个视觉艺术家连这点活还玩不好的话,那只好靠说艺术了。
我的作品从来不概念,因为生命是活的。我觉得所谓中国的很多当代艺术家太概念了,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像是带着手铐和脚镣在画画。难道他们真愿意像工匠一样,照着模子一件一件刻吗?或许如果不概念的话,他们会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很难受的。
99艺术网:我没有经历过85时期,只能通过一些相关的文字描述去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精神状态。似乎在当时阅读西方的哲学著作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艺术家也在用绘画等表现形式去诠释或者图解一些深涩的哲学概念,你认为当时的西方哲学热潮对于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杨树峰:因为从我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生命特征来讲,我一直比较不自觉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人性,当时西方的部分哲学思想确实让我去关注生命的曙光。通过这些思想,我能去接近生命、接近人性,绘画只是来自我关注的状态记录而已。
相关链接:
【视频】杨树峰:当代艺术是没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