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的私密空间 ——卢迎华对话方璐 2010-08-07 13:39:0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录像是第一个让我找到我兴奋状态的东西。我当时报读的第一个学校在美国东岸的巴尔第摩,一个离纽约市3个小时的沿海城市。因为城市很小,所以就经常周末搭“灰狗”或中国人经营的小巴去纽约玩。在纽约我接触到的当代艺术让我看到了艺术更宽广的可能性,接着我也直接转学到了纽约。

       

艺术家方璐
    

卢迎华:你是如何开始用录像进行创作的?  

    
方 璐:录像是第一个让我找到我兴奋状态的东西。我当时报读的第一个学校在美国东岸的巴尔第摩,一个离纽约市3个小时的沿海城市。因为城市很小,所以就经常周末搭“灰狗”或中国人经营的小巴去纽约玩。在纽约我接触到的当代艺术让我看到了艺术更宽广的可能性,接着我也直接转学到了纽约。     

记得第一次到纽约是911时间后的两个月,我去PS1看展览,当时有一个录像展,我忘了展览的题目和具体的作品,但是展览的形式特别吸引我:展厅很黑,地上放了很多电视机,电线满地都是。那时我从这种历史那么短的媒体上,感到了一种解放。我希望用一种反物质的态度来开始做作品,用自己的身体、非常规的艺术材料,所以很自然地就开始了做行为作品,并用录像为媒体,也就是行为录像。虽然当时学的是设计专业,但是我开始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做录像作品,任何作业只要允许的话我都会把它做成录像。我记得甚至色彩理论课的期末作业,我也做了一个录像。美国艺术学校的老师大都比较放松,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不太限制你怎么做。  

 

“非记录”展览现场


卢迎华:我最早接触到你的作品是你给我发的一个youtube的联接,“直出香港”(2006)和“熊猫快递”(2007),之后又陆续看到了双频的“新闻重演”(2008),这几个作品给我的印象是你的创作是围绕着新闻题材,或者某个具体的题材展开的,它们都是利用录像在“重新”讲述着某一个事件。你搬到北京之后,我有机会看到你最早在纽约创作的三部录像作品,“甜蜜的梦”、“无名状态1”和“无名状态2”。在这三部作品中,我看到你了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你作为唯一的表演者出现在镜头的前面。在镜头面前,你好像和平时判若两人,你处于完全的控制之中,旁若无人,主动而放纵地演绎着一种状态,并完全沉浸其中,非常具有感染力。你能否先谈谈这几个早期的作品?你是怎样开始“表演”的?在“表演”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怎样同时兼扮拍摄者和表演者的角色?你自己怎样看待“表演者”的身份?这是否是你的作品概念中重要的一个元素?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