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记录”展览现场
卢迎华:你又是在哪个阶段以及怎样开始创作“直出香港”、“熊猫快递”和“新闻重演”这一类型的作品的?
方 璐:这几个作品大概在2005-2007年的时候创作的。当时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或者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我和这个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所以这几个作品比其它作品更希望介入社会的现实。“熊猫快递”和“新闻重演”,以中国的时事新闻为根据的作品。因为经常在美国,所以许多关于中国的了解都是从网上新闻来更新,而这种了解方式会有必然的误解同时也存在想像的空间。所以我根据一些网上了解到的事情来编造了表演的剧本,并以这个方式来进行对社会的介入。
卢迎华:现在你自己怎样看待这几个作品和这个阶段的创作?你与社会的关系呢?
方 璐:我想任何还在思考的人都会经常提问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艺术家更是如此,而这些想法往往会反映在作品的倾向上,社会学型的作品,观念型的作品,又或是视觉型的作品。我想或许我那部分的作品是一种好奇而引起的介入,并不是一种体验式的介入,所以作品会做到即止。像“直出香港”和那个时期的几个作品,是因为我住在旧金山,对美国的亚裔华人文化好奇和渴望理解而产生的作品;而“熊猫快递”“新闻重演”也是因为离开中国多年之后而产生了这些和中国社会现实相关的作品。这些创作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也是属于那个特殊阶段的。
卢迎华:“我的同学”和“密度”这两个作品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联,都是你邀请他人在你的镜头前表演一种状态直至表演者完全进入他所表演的状态,从表演转化为一种无法抑制地自我表现和自我流露:在“我的同学”中,自愿者在完全私密和放松的环境中伴随着自己最喜爱的音乐起舞;在“密度”中,两位表演者始终坐在凳子上,抓着凳子向地面不断地敲击,狂躁不安,非常生气,在一段时间之后,表演者变得真地愤怒起来,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我很感兴趣在你作品中这个转变的发生,是你在拍摄前所预设的吗?它是你的初衷吗?你又是怎样把握整个录像的节奏和与表演者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