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记录”展览现场
方 璐:早期开始做录像作品,起点主要是把自己当作材料来做作品,这体现在“无名状态”(2001-2002)系列中;又或者是让作品围绕非常简单、看似没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像在一个房间里吃蛋糕,同时假唱“甜蜜的梦”一首80年代的英文流行曲(甜蜜的梦,2003)。行为-录像,这两者的关系在我的作品中很重要,因为我希望这些作品既不是单纯的录像,也不是行为。不能说是单纯的录像,是因为作品设定了一个任务,一件事、一个活动或者一种物理状态,跟随拍摄过程展开;不能说是单纯的行为,因为它缺少了现场的呈现,一切都是为了摄像机而进行。录像中我经常会对时间进行窜改,这通常在后期制作上实现,所以录像的结果并不是记录性的和现实的。
这些作品的实现过程强调的是“自我”和摄像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摄像机可以为我和其他在我镜头前的表演者创造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或许不是现实的但是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潜伏在人体内的,但是没有表现出来的。DV摄像机这种器材因为它的简易灵活性,更容易去创造能容纳特殊状态的私密的空间,而这种空间也是因为摄像机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个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为什么有摄像机存在的空间还是私密的空间?这里所指的私密空间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秘密,而是指不为人所见的,不能在常规世界中表达出来的。当我或者表演者意识到摄像机在拍摄时,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你会意识到此时此刻将会再次并重复出现。
“非记录”展览现场
对于拍摄者和表演者的角色,我认为在我的作品中两者的身份是等同的。我的作品的真正的现场存在于拍摄的过程,哪怕在一些我不是表演者的作品中,我希望我充当拍摄者所处的状态跟表演者所处的状态是相似的。在有其他表演者的拍摄中,我是一个“被动”的导演,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是未知的,是在一个框架里自然发生的,这一点对于表演的人来说是也一样的,他们需要在真正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才能了解这件事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