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罪” 连凯作品展 2010-08-10 17:59: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璩静、周玮、白瀛 点击:
自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我国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产值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向改革创新要生产力

 

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

 

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是一家县级评剧团。今年1至6月,刚刚改制成立的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纯收入就达600多万元,比转制前翻了一番。

 

“演员收入大幅增长,月收入最高可达万元以上。公司的市场更广阔了,不仅有传统剧目,而且正与国内著名影视机构合作,发展影视业。”大厂评剧歌舞团负责人赵德平说。

 

突破了体制的束缚,中国电影近年来也奇迹般打了一场“翻身仗”。文化体制改革之前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从没超过100部,电影票房不过八九个亿。而2009年,我国生产了近500部电影,电影票房超过60亿元。

 

出版产业的发展更是风起云涌,好戏连台:2008年3月,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和平出版社的合作成为国内出版业首次跨地区重组。2009年4月,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联合重组,成为地方出版集团与中央级出版社跨区域、跨部门战略重组第一家。2010年3月,时代出版传媒公司重组并控股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则与新世界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力推新世界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创业板上市。

 

不久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重庆出版社经济规模已跻身全国地方出版社第一名,在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大学社共500多家出版社中总排名第三。

 

《藏地密码》热卖300多万册并久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读点经典》发行突破900万册、《女心理师》销售50多万册……近年来,《我们台湾这些年》《东北往事》《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格萨尔王》等读者耳熟能详的书目都出自这家位于中西部、从一家城市小社发展起来的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说,以前集团几乎没有印数在10万册以上的大众类图书,现在几百万册的畅销书也屡见不鲜。

 

5年前,重庆出版集团整体转制,组建了重庆海业实业股份公司、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媒股份公司等10家股份制企业。与民营公司合作,这在当时的出版界还是一个大胆举措。然而,“国企+民营”股份制合作产生了令人称奇的“化学反应”:5年后,集团总资产增长了294%、销售收入增长了162%、大众类图书主业销售码洋年均增长70%。

 

罗小卫认为,选择优秀的民营企业联合成立股份制企业,双方优势互补,极大激发了国有文化产业的活力。目前,重庆海业实业股份公司已是中西部第一的纸业公司。

 

销售码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0多万元到现在的20亿元,增长近200倍;利润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万元增长到2亿元,利润规模增长近200倍……谈起不断发展的秘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于春迟也表示,就是“一靠改革,二靠创意”。

 

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陈扬表示,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以后,重庆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

 

“下一步,重庆文化产业还将在‘走出去’方面下大力气。”陈扬说。目前,美国车库风投、纽约港务局、台湾嘉惠集团以及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汉王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已与重庆相关文化企业或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曾几何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文化产品匮乏,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现实中充斥着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和替代品。广大文化工作者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身为文化资源大国的中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

 

然而,自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我国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产值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让我们看到了欣欣向荣的中国。难怪有人说,我国文化产业1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100年的发展道路。如今,文化产业“柳暗花明”,逐渐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用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生动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努力满足着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极。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