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作品 2010-08-20 10:59:52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佚名 点击:
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造假现象泛滥成灾,“拍假”和“假拍”屡见不鲜。“拍假”是指拍卖行把赝品当成真品来拍卖;而“假拍”则是指卖家和拍卖行联手,自卖自拍,将拍卖品的价格炒高。

但同时,赵旭和黄君都表示:“很多赝品也是有价值的。”赵旭认为,“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赝品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清乾隆年间一些仿唐寅(即明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书画作品,也可以称为‘赝品’。但这种‘赝品’实际上已经成为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甚至比一般的文物还要值钱”。黄君举了一个例子:“几个月前,嘉德拍卖了一件书法作品《梵志诗》。它的拍卖图录上,明确写着‘传黄庭坚作品’。这幅字并非黄庭坚的原作,但由于它历史悠久,又有很多人为其写跋,因而十分珍贵。最终,这件作品拍出了580多万的高价。拍卖这种‘赝品’,在行内是被认可的。这就是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过,绝大多数赝品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不久前过世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曾亲自为其作品“打假”,甚至还为此闹上了法庭。但也有“懒得打假”的人。黄君告诉记者:“行内人都知道,启功先生就从不‘打假’。他常说,能让别人借为他的名气有口饭吃,也是一件好事。有一次,启功先生和一位朋友走到北京琉璃厂附近时,朋友看到一幅书法的落款是‘启功’,便问他:‘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开玩笑说:‘比我写的好多了!’”

 

企业逃税的工具

 

艺术品市场还有更“浑浊”的一面。

 

去年,台湾税务机关曾在演艺圈内掀起一场“查税风暴”,发现一些人通过购买艺术品来逃税。一些台湾企业家也曾被查出有类似的行为。那么,大陆的有钱人会用投资艺术品的方式来逃税吗?对此,赵旭说:“我所接触的买家,大多数都是爱好艺术品收藏的个人,避税的情况我没有听说过。这都是外行人的猜测。”

 

但会计行业的相关人士则有不同的看法。“老会计”宋先生说:“根据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金融证券和房地产投资都会计入特定的会计科目,投资品价格的涨跌会影响企业的账面损益。但企业的艺术品投资应当怎样入账,会计准则里并没有规定。一些企业会把购买的艺术品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而固定资产每年都有折旧费用,这会拉低企业的总资产价值,‘减少’其利润,进而‘帮助’企业少交所得税。”比如,某企业所购艺术品的成本为1亿元、“使用年限”为5年,则其每年的折旧费用就为2000万元,按照25%的税率,企业每年可少交500万元的税款。

 

如此看来,艺术品已经成为一些人逃税的工具。对此,宋先生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我国应当出台明确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艺术品投资行为,防止它们借此逃税。”

 

 


【编辑:马海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