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尝试跨界
在今年9月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下简称“当代艺术展”)期间,侯瀚如将策划一场由国际策展人、美术馆专业人士和收藏家参与的艺术论坛。该论坛名为“收藏亚洲当代艺术:收藏什么,何时收藏,如何收藏?”,由侯翰如和“当代艺术展”联袂推出。以理论见长的侯瀚如善于思辨。他所参与的上海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他信口而谈的理念与理论,至今仍值得回味与探讨。
亚洲当代艺术收藏是宽泛的命题,一直从事策展的侯瀚如开始尝试小范围的“跨界”。他所邀请和组织的不再是艺术家,而是一群对于国际艺术界有深远影响的嘉宾。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馆长AlfredPacquement、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Kathy Halbreich、新加坡美术馆馆长、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国际艺术收藏项目总监Frances Morris 等。
“当代艺术展”进入第四个年头时,“内忧”与“外患”并存。最初的发起人、总监皮埃尔-于贝尔和洛伦佐-A-鲁道夫相继离开。而在更为国际化的中国城市香港,香港国际艺术展日益冲击着“当代艺术展”亚洲顶级博览会的地位。
“万能”的国际策展人侯瀚如在遭遇市场问题时,既没有被学术与市场间的跨界难倒,也没有停留在艺术博览会的表面就事论事。他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发明了一个让学术界代表人物探讨新兴亚洲当代艺术收藏的方式。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侯瀚如说:“建一个美术馆,做一个展览,如果不是面对观众展出的话,都只是私人行为。我想其中更重要的东西,是用自己经济上和工作上的能力,帮助社会保存公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