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篇:并非如我们所知 2010-08-28 16:10:53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文/李静、沈薛恩 图/覃斯波 点击:
今年9月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期间,侯瀚如将策划一场由国际策展人、美术馆专业人士和收藏家参与的艺术论坛。该论坛名为“收藏亚洲当代艺术:收藏什么,何时收藏,如何收藏?”,由侯翰如和“当代艺术展”联袂推出。

应该怎么看艺术品呢?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叫博物馆,还有一些叫做美术馆的机构,这些地方给我们机会可以看到很想看的艺术品,也可以让我们做一些梦。所以怎么帮助这些地方发展他们的收藏,起码对这个专业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所以在今年9月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期间,我和他们将一起组织一个论坛,论坛的主题就是“收藏亚洲当代艺术:收藏什么,何时收藏,如何收藏?”

 

在中国或亚洲当代艺术收藏的问题上,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在美术馆、博物馆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中国或者亚洲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涨到远远超出这些机构能够付出的地步,他们(博物馆)收藏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作品可能更多是落到一夜之间炒股票炒房子发财的私人手里,而这些私人可能就把它们放到保险箱里面,谁也别想看,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常看,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件艺术品,特别是好的艺术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什么说是共同财富呢?因为它反映的可能是当时人类最有想象力的创造,并且是这段历史的一种记忆载体。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社会保存这种记忆,能够让大家共同来欣赏这个最有创造力的成果?这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应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在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或者能做到的范围里,我最想把国内外专家请来介绍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做这个讨论会,请一些有博物馆背景的人来谈,寻找一系列的办法建立公共收藏。其中一种方式可能是私人出钱买,藏于公共博物馆,让大家能看到。大家在谈论艺术博览会时,往往都在关注卖了多少作品,很少有人问,作品卖了以后去哪了。我想,现在已经到了谈论艺术品去向的时候了。

 

在欧洲,有很悠久的利用公共资源、国家支持来进行艺术收藏的传统,纳税人的钱通过国家流向艺术。而在美国,则有很多私人买了作品之后捐赠给博物馆,或者直接捐资给美术馆和博物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有很多博物馆没有资源做收藏,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亚洲的艺术创作很活跃,但是文化记忆的建立却非常薄弱。这个矛盾怎么去解决?有没有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把欧美模式的长处利用起来,同时也适合自己。这可能只是第一次对话,以后我希望更加深入。

 

艺术正在变成高级消费品世界在经历一种可怕的社会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倒退。有钱有势的人成为新的权力实体,正在把他们的模式传播或强加到世界很多地方。世界在经历单一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转变,这个是更危险的。当代艺术那么活跃,其实是很可悲的,因为少数人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财富和权力。

 

我的工作和市场基本没有关系,我也不是很了解市场。近十年来,艺术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变成了高级消费品,基本上跟钻石黄金差不多,所有的公共资源没办法与私人比拼。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确实是最关键的因素。大家都很无奈,也不得不屈从。有些人逾越了专业底线和职业道德,一些面临破产的美术馆被收购,而被指定的馆长也是做生意的。类似的做法如果传到中国来,可能更可怕,中国没有可防御的措施。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