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康纳利裸体油画现身 2010-12-15 09:43:01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许荻晔 点击:
以故乡金城为题材的画展“金城小子”,在呈现大时代背景下被发展吞食的故乡记忆的同时,也让他发觉自己从未走出故乡的掌心,“我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故乡的城里人”,这一发现让他安心。“零损失。”画家刘小东对警察说。

一展成名

 

1990年,陈丹青在美国唐人街一家书店里,看到了当年第二期《美术》杂志。扉页上,两名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站在红砖房前,远处是田野。阳光下的青年凝眉垂目,无从开口似的,女孩半边脸在阴影里,表情滞重。画名却是《田园牧歌》,这是1989年刘小东带喻红回金城时画的自画像。

 

“我当时想,中国出了个天才,画得这么好。下午看到的,晚上一回家就给小东写信。也不知道地址,就写中央美院刘小东收。”陈丹青回忆。

 

当时刘小东正筹备办五月份的个展。附中给他一间宽两米,长5、6米的画室,作品都堆着放,若来个朋友想看画,只能去操场陈列。他想做一次展出,不仅是想把自己的画都摆开看看,也有出名的欲望。

 

1989年他想参加全国美展,虽然他一向觉得这套系统矫情而自己画得很好,但最终没被选上。同年他的两幅画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在那些凌驾于普通人的艺术品中间,他觉得自己扞格不入。出于对各种组织系统的反感,他决定自己单干,“比较自由,可以把握自己的走向。”

 

除了美院画廊,当时的画展场地只有中国美术馆和美院美术馆(陈列馆),他觉得是给老先生们办展览的,“人家挑选你而不是你挑选人家。”他也不知道办展览是否要走什么手续,直接找了美院画廊,因为是自己人,只收他800块场租费。

 

正是这个以个人名字大胆命名的“刘小东油画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折。

 

那时候的中国美术界还没有策展人制,也没有宣传画册,推广工作得靠学术期刊。彼时《美术》编辑黄笃是刘小东的同学,美院美术史专业毕业。陈丹青看到的那期杂志上,不仅登了刘的画作,还配以美院教师、批评家范迪安的文章《刘小东或真实的陈示》,肯定了刘的创作方向,称他的油画具有“抓攫人心的力量”,因其面对现实的尊重与认真,“开掘了写实或具象绘画新的意义,不加矫饰地展示人现实的状态。”

 

他那时候只要见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就高兴:“做艺术出名是很本能的欲望,出现在杂志上,我就特激动,特有成就感。”

 

更使他激动的是陈丹青的信。1980年,已因《西藏组画》成名的美院青年教师陈丹青,给附中上速写课时,并未留意到人群之中那个又骄傲又害羞的小圆脸的年轻人。10年后,早已辞去教职的老师给现已成了老师的学生寄出一封既迟到又及时的信,盛赞刘的画“这种感觉我期待已久了”。

 

“他一不小心的信确实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刘小东总结。

 

陈丹青的影响更在于,他介绍收藏家吴尔鹿自美赴京,收购刘小东全部个展作品。这使得刘小东27岁就突然间名利双收,自此他的画被美国、法国的画廊代理,在美院里他也是很早一拨买私家车的,次年在大羊坊买了地自建工作室。

 

那时候的中国,市场尚来不及将一切变为商品,以画养画对刘小东来说还是件快乐的事。因为一直以身边人入画,他当时的想法是:“20个朋友,一月画一个,能画两年,朋友再介绍新的朋友来,一辈子就可以这么画下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