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裴蕾 张良娟
嘉 宾:中国艺术家周春芽英国策展人德尔芬·爱丽尔
12月17日,由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巡展首站在四川博物院开展,展出的36位英国艺术家的50件艺术作品,是英国文化协会从近30多年收藏的顶级当代艺术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这是成都迄今为止最高端、最大规模的西方艺术展。
与之相映成趣,29日,一场由成都艺术院校师生作品为主的当代艺术展“四川制造”也在成都揭幕。“当代艺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一向有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之称的成都再次升温。
当代艺术的价值应该如何评判?当代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与市场这两个或有冲突的语词中找到平衡?面对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中国艺术家和英国策展人又有着怎样的碰撞与交流?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艺术家周春芽与英国策展人德尔芬·爱丽尔。
成为主流活动,也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记者:很多人都把这次英国当代艺术展称之为“顶级的”、“最贵的”。当代艺术的价值,应该怎样评判?
周春芽:这次艺术展确实是顶级的,展出的作品都是英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代表作,像达明安·赫斯特的 《最后的晚餐》、彼得·多伊格的《无题》等,代表着英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包括绘画、装置、摄影、影像等,让中国的艺术家、老百姓了解英国艺术的特点、水平,并从中看到欧洲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对当代艺术价值的评判,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国外,与艺术相关的学术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些特别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艺术家肯定是特别有市场价值的;但在国内,并没有这样一个成熟健全的艺术价值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市场价值来取舍。但是,单以市场价值是完全无法评判当代艺术的,甚至还可能造成当代艺术被人误读。
德尔芬·爱丽尔:我们这次展览的作品从1980到2010年,横跨30年。在过去的30年中,艺术在英国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展出的作品就是要向观众讲述艺术是怎样记录并反映这些变化的。有趣的是,艺术本身也处在社会变迁的前沿。在这样的变迁中,英国当代艺术开始在英国社会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新一代富有创新精神和雄心壮志的年轻艺术家的产生,他们被称为“年轻的英国艺术家”。
除此以外,诸如像1984年特纳奖的设立(英国首个给当代年轻艺术家设立的奖项)、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放(英国首家专注于现当代艺术的公共美术馆)、2001年英国公共美术馆和博物馆实行免费入场等一系列举措,让当代艺术成为了英国主流活动的一部分,不再只是针对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的精英。这些都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在英国,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职业
记者:当代艺术家也需要生存,可是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创作。
德尔芬·爱丽尔:在英国,也有一些艺术家会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自己对艺术质量的追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们是少数。在英国,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职业,他们可能是教师,也可能在展馆或者美术馆工作,这种经济的独立性保证了他们艺术的独立性。
的确,在现在的环境中,艺术家要在艺术和市场中把握好自己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本意,用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和观众进行对话。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这是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不过在英国,也有很多成功的艺术家能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又善于在市场中为自己加分。在这次展出的艺术家中,就有很多这样成功的艺术家,像达明安·赫斯特,他不仅是英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献给上帝的爱》市场价值达1亿美元。
周春芽: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不过这次参展的英国艺术家就是目前英国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成就同样受到肯定,不能因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卖得好,就说它没有艺术性。我们的艺术家也要争取艺术和市场的双重提升,当然,开拓市场这样的事情可以交给经纪人或画廊去做。